新研究:孩子過早進入體制學校,反而容易變成「過動兒」

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今年十月美國重量級的「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單位發表一篇名為〈時間的贈禮?入學年齡與精神健康〉的報告,研究者發現,幼兒延後上幼兒園的年紀有助他們身心與心智發展的福祉,尤其可顯著降低所謂的「注意力不足」與「過動」問題。

〈時間的贈禮?入學年齡與心智健康〉這項新研究,是由史丹佛大學教育所的湯馬斯.迪教授,和丹麥國家社會研究中心的漢斯.史佛森兩人共同合作的成果,研究對象數包括數萬名兒童。迪教授說:「我們發現,延遲一年上幼兒園的小孩,在他們到11歲時,他們在『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的評量,可減少73%的程度。一年的時間差異,幾乎消除了那年紀會被貼上『不正常』的可能性。」

2015-11-19_18-35-42

圖引用《衛報》

迪與史佛森兩位研究者,不但在幼兒群組發現顯著差異,他們在7歲小孩身上也找到類似結果。他們發現,年頭跟年尾出生的兩組小孩,到了11歲時,在注意力與過動的問題上也有明顯差異。

研究的「注意力與過動」以心理學的「自我控制能力」為評量標準。迪教授在《衛報》發表上的文章談到,「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兒童,自然成為ADHD過動症的高風險群:「我們的研究跟很多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符合,幼兒從遊戲為主的環境,獲得的好處確實遠比規範的環境來的多。研究證據顯示延後上幼兒園,對孩子發展『自我控制能力』有驚人的改善成果。而這些非常具說服力的證據,是提供父母與政策制定者很重要的訊息,人們可選擇讓孩子晚一點進入幼稚園。」

有較高自我控制力的人,亦即為達到某些目標而能有效控制衝動與規範自我行為的人,他們的學業表現通常也相對好。主要原因是現有學校體制,對那些可安靜久坐、維持長時間靜態專注的兒童與少年來說比較有利。然而,不具這些特質或「自我控制能力」還沒發展成熟的孩子,因此成為學習的犧牲品,這些孩子在當今社會被視為需要就診矯正或吃藥的病童。

 

自由玩樂是兒童權

延後上幼稚園或上小學的訴求基礎在於延長孩子玩樂的時間,使其有充足發展。就幼兒身心健康與心智發展來說,以「遊戲為基礎」(play-based)的兒童成長環境,遠優於「以講課規範為主」(instruction-based)環境的相關研究,不斷獲得人類學、教育,甚至心理學、神經科學等不同領域研究的支持。

包括先前我分享過一篇神經科學的研究:【科學家證明「自由玩樂」能建造更好的大腦】研究者清楚說明:「美國的幼兒幾乎沒能得到足夠他們大腦所需要的玩樂劑量。身體的遊戲,常常會被成人視為壞行為,像是因此給那些所謂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的孩子吃利他能等藥物,便大量減少了他們玩樂的質量,這樣一來,我們就奪走孩子們遊戲的需求與欲望。」

英國近年幾波的兒童權社會活動,更是已聚焦於「延長兒童在入學前的遊戲時間」訴求,做政策上的請命。

太多又太快—搶救童年

2006年,英國有一百多名專家針對兒童福祉與精神健康被當代科技與商業市場侵害為由,聯名發表公開信呼籲。2011年,兩百多位教授與社會重要名人以「太多又太快」的公開信,對於「幼兒受到當代科技影響以及過早進入教育體系而失去童年該有的玩樂經驗」現象憂心再提出警告,倡議大眾還給孩子回歸自然玩樂的童年。我在臉書有即時分享這封【太多又太快:幼兒童年的侵蝕】公開信。

當中,幾個重要學者持續奔走使力,在2013年9月再聚集一百多名學者專家以「太多又太快」再次發出連署公開信,並正式開啟「拯救童年運動」The Save Childhood Movement,對政府展開積極施壓與遊說的改革活動。

該封公開信聚焦批判「遊戲」在英國幼教中扮演的重要性過低,他們警告政府側重考試的小學教育政策將會一面倒的拖累幼教品質,並以北歐教育系統為例,疾呼英國父母與政府回歸兒童權益,延緩孩子就學年齡。

這波倡議的學者,包括第一屆「英格蘭兒童大使」也是倫敦大學兒童健康的榮譽教授AI爵士(Sir Albert-Green),以及劍橋大學教育與心理學的惠布萊特(David Whitebread)等學者都提供相關研究證明「幼兒以遊戲為主的成長環境之重要性」,並警告過早入學將帶給孩子嚴重傷害(由於英國國小入學年齡是五歲,有些孩子未滿五歲就提早入學),以遊說政府改革教育政策,延長以遊戲為主的非正規教育時間,將小學入學年齡延到六歲或七歲

2015-11-19_00-00-01

由於這類研究與聲音越來越多,在這幾波倡議促使英國政府,撤換幾個保守護航舊制的政官,並於今年九月公告新法:「夏天出生的孩子,父母可以決定延後一年上學」。英《每日電郵報》民調顯示有七、八成的英父母,現在改讓孩子等到六歲或七歲再上小學。而,美國也有兩成父母,選擇讓孩子從五歲延遲到六歲才上幼稚園。

被逼著吃緊弄破碗的孩子

史丹佛大學與丹麥國家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的這項〈時間的贈禮〉研究,與其他玩樂重要性的研究結果相符,且更清楚指出,過早進入體制性的規範教育系統,縮短孩子仍需要透過遊戲進行健全發展的時間,反而危害孩子的學習能力與身心健康,並且與目前全世界的流行病「ADHD」有著緊密的因果關聯。

因此,許多父母老師口中的過動兒,很可能只是這樣簡單的邏輯:孩子還需要自由玩樂的時間,他們的腦神經需要足夠的遊戲時間以發展成熟的自我控制機制。

「孩子還沒玩飽」、「時間還沒到」這類老人口中的通俗語,其實有著深奧精密的科學內含。

如果只是一年的入學差異,在往後5到7年的童年發展期,『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的評量就可減少近73% 程度,那麼我們可想想,光是這層因素,有多少因為被要求「吃緊而弄破碗」的小孩被叫去角落罰站?多少小孩被老師們要求去看心理師、兒心師?多少家庭白白輪迴在無止盡的夢靨裡?多少看不完門診的醫生?多少的小孩因服藥身心健康受創?多少藥廠繼續登大幅廣告鼓吹兒童ADHD確診量不夠、用藥不足而從中獲取暴利?

歐美對於兒童ADHD藥物使用量的激增與氾濫、藥廠的市場控制等現象已出現不少就醫療制度、文化影響角度的反省批判。以上這些研究,給那些願意瞭解與改變的父母更多支持與安慰,而現在他們已來到政策改變的檢討了。

此問題茲事體大,對台灣來說,這些研究與例子不但提醒我們需要反省整體的教養環境,也需再次檢視幼教與國小教學法,更重要的是,國家政府是否能嚴肅看待,整合教養、教育、醫療、公衛系統,拿出魄力維護基本人道與兒童權。

Presentation1

 

 

————————-

史丹佛大學迪教授投書《衛報》的研究分享:

Ready, steady … stay at home? The benefits of a delayed school start

〈時間的贈禮?入學年齡與精神健康〉刊登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發表:

The Gift of Time? School Starting Age and Mental Health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