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editor

【訊息轉貼】被尊重的孩子才會更想合作,也能理解處罰的意義

轉貼自Right Plus 多多益善被尊重的孩子才會更想合作,也能理解處罰的意義活潑好動、有話直說的阿 Q,升上小學三年級,第一次遇見言語粗暴、會動手動腳、不能被挑戰的大人,好困惑;同樣身為老師的阿 Q 爸媽,在眾人面前被老師直言:「你們的孩子有問題」、「請你們帶去看醫生」,也是萬般困惑。

轉學是個漫長的決定,重建信任就像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又酸又苦澀。沒想到新班導面對阿 Q 的特質,竟然像施了魔法般,看起來什麼都沒做,實際上一切都不一樣了!

阿 Q 搖身變成班上的人氣王,葛來分多天天加十分,爸媽也終於不必再害怕晚上又聽到 Line 響起。

「有時候大人稍微寬鬆一點、減少非必要的管理,孩子的創造性就出來了。這個寬鬆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要有清楚、可明確執行、經過充分說明的規則,並且老師自己也要做到。」

「現在的小孩有自己理解全貌的方式。老師們需要成長,也需要常問問孩子的感受,和行為背後的原因。孩子若能學會表達自我、練習溝通,就能避免用情緒來包裝自己的想法。」

任教 10 多年的阿 Q 媽媽,如何看待老師管理班級的困境,和父母夾在師生之間的角色?趕緊來聽節目!

►►點我聽善盡天良 https://us.rightplus.org/PD2EP49
❐ 多多為你畫重點:

01:06 孩子在摸索自我,爸媽也是

07:12 為什麼這個老師不一樣?!

16:30「你們的孩子有問題」

25:19 轉學後,又變回人氣王

31:24 是家長也是老師,親師關係何解?

39:28 給孩子空間,不代表什麼都不管

45:48 把規矩說清楚,老師不用變保母

51:56 孩子要練習說,大人要練習聽

☛ 節目企畫:莎拉 /聲音編輯:孫銘宏

*本集節目由 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 支持,多多益善獨立製作完成。

「如果時間重來,我不會聽老師的話。」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下)

本文經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轉貼自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編按:「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 ADHD)是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多多益善去年 11 月推出「不乖又怎樣」專題,今年更進一步,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上、下篇「經驗採訪」和 1 集 Podcast 節目,探討疑似過動的孩子在被帶進診間「之前」,不同家庭如何認識過動的掙扎與學習。

本系列上篇分別呈現國小六年級的阿 Q、剛升高中的樂樂,以及大學生汪子淳,在「過動」和「有問題」等標籤下,如何經歷困惑與摸索,也呈現 3 個不同階段孩子與青少年的心聲。(「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下篇則探討「良好的對待」會如何讓同樣特質的孩子,得到全然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如何在親師關係的壓力或協助下,跟著孩子一起轉念、改變自我。


示意圖、非受訪當事人/by Alston Huang on flickr

不僅是學校,林文珮也會面對家中其他長輩對樂樂的指點。基於父母的面子,她堅信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於是更嚴格要求樂樂的課業跟行為規範,不聽話或沒做到就懲罰,「因為我不知道還能怎麼做。」

這樣的負面輪迴一路持續到樂樂升上國中。當時,林文珮已經瀕臨情緒崩潰邊緣:「我差點打去家暴專線,因為我害怕把樂樂傷得更深,所以想找安全的地方安置他。」 Read more »

「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本文經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轉貼自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編按:「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 ADHD)是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多多益善去年 11 月推出「不乖又怎樣」專題,今年更進一步,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上、下篇「經驗採訪」和 1 集 Podcast 節目,探討疑似過動的孩子在被帶進診間「之前」,不同家庭如何認識過動的掙扎與學習。

本系列上篇分別呈現國小六年級的阿 Q、剛升高中的樂樂,以及大學生汪子淳,在「過動」和「有問題」等標籤下,如何經歷困惑與摸索,也呈現 3 個不同階段孩子與青少年的心聲。

下篇則探討「良好的對待」會如何讓同樣特質的孩子,得到全然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如何在親師關係的壓力或協助下,跟著孩子一起轉念、改變自我。

示意圖/by Midjourney

Read more »

消失在診間的生活世界——讀《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作者:王秀雲(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 本文亦可見於 醫病平台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以下略作《賞識》)是一本為小朋友倡議的書,作者李佳燕則是奔走倡議的醫師。我從書中看到了她嘗試了解每個來到診間的小朋友生活的全貌,包括那些獲得過動症診斷的小朋友

在書中,我們讀到許多這樣的案例:小朋友因上課不專心、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不理想或是其他不被老師認可的行為,老師就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建議要帶去看兒心科門診。在診間,小朋友可能會被問幾個問題,家長、老師則填問卷,即便這個問卷未必能忠實反映小朋友的狀況。之後,許多小朋友就可能獲得「過動」的診斷。

筆者為這本書所寫的序言中有這一段文字:「所有獲得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身分的小朋友中,有多少是名符其實?有多少ADHD只是塊掩蓋其他問題的黑布?有多少是高度競爭的社會中,焦慮的父母(通常是母)、威權而失靈的教育、對小孩有偏見的老師,及彷彿速食的醫療,所打造出來的?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Read more »

我不認為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作者:郭爸爸(希望孩子適性發展的家長)  本文亦可見於 醫病平台

我的孩子讀了兩間幼兒園、三間小學、兩所國中,兩所高中。

從小,這是一個很好養的小孩,不吵不鬧,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玩玩具:汽車、小玩偶,排了滿地都是。

我們有感覺他學習一些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和姊姊比較起來,有慢一點,但是只要有耐心,他終究還是學得會的。

李醫師演講

直到上小學,正式進入要安靜坐在座位上,看老師寫板書,聽老師上課,要閱讀課本文字,要書寫作業的學科學習課程時,才出現問題。

他好像聽不懂老師所教導的內容。小學低年級,我們還可以自己慢慢教。先從手指頭、腳趾頭數數,超過20了,我們還把銅板拿出來,數給他看,因此教會了他加法和減法,可是開始出現乘法和除法時,我們真的不知如何讓他理解。 Read more »

為各種特質的孩子,開啟另一扇窗

作者:李佳燕醫師  本文亦可見於UDN 醫病平台

約十年前,我收到一位朋友寄來的信,主題寫「瘋狂看病記」。信上這樣寫著:「我的兒子因為上課不專心,經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也差,老師說我兒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要我們帶去看兒心科門診。上週,我帶兒子去看了高雄的名醫某某某醫師,她簡單問了孩子幾個問題,拿了兩份問卷,說一份給老師填,一份給我填。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還說下次回診,孩子可以不必帶來。我回來填了問卷,發覺孩子並沒有問卷中提到的大部份的狀況。昨天再回診。醫師看了我填的問卷之後說:『我們還是服藥看看,如果服藥之後,成績有進步,那就是有幫助的了!』可以這樣看診就吃藥嗎?我簡直是快瘋了!」

後來,在門診遇到這樣被醫生很快地診斷並開立藥物處方的個案,越來越多:一位我從小嬰兒看診到上小學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老師以隔離並貼標籤的方式處理,導致孩子更憤怒、行為更暴力,因此老師要求父母帶孩子去看診。第一次就診,即被兒心醫師給予診斷並開藥;一位看過好幾位精神科醫師的高二生來哭訴,沒有一位醫生問過他的成長歷程,就只是一直開藥。

Read more »

《關於我與幸佳慧的紀錄片—還孩子做自己》

李佳燕

「還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是我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年前發起的運動。

十年前,當我們一再遇到上課愛講話、上課放空、無法遵守家長老師的規範、跟老師家長唱反調、常被同學控訴、常和同學打架、愛玩不愛寫功課⋯⋯⋯這樣的孩子,沒有被全面關照之下,沒有透過長期觀察,沒有問明原由,更沒有人會去理會「兒童特質」「兒童性」,即因為這些外顯的行為表現,就被大人貼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標籤。而這標籤,不像「調皮搗蛋」,是有官方認證,很難撕下來了。

這個疾病標籤下的處置,教育資源注入很少,反倒很容易便直接往醫療推去。

雖然號稱必須「家庭、學校、醫療」三方合作,一起協助孩子,但是,家庭無力、學校無人,往往只剩醫療。

許多孩子的外顯行為,是家庭管教不當,是老師班級管理欠周到,是無法接受台灣制式的教育方式與內容,是孩子遇到某些不願讓大人知道的事件,是孩子發展過程的可能情況,是⋯⋯,有各種除了「生病」之外的各種因素,但是,這些都不被看到,孩子還是被推進「醫療」。

家庭教育不彰,沒有人管(教育局好像有「家庭教育中心」?不知道可以做什麼?);

主流教育仍趨保守傳統單元,注重整齊畫一、背誦書寫熟練、強調考試分數排名、壓制好奇表達辯論,輕忽體能活動⋯⋯。除非家裡有錢有資源,為孩子找到非主流的私立學校。

而所謂的醫療,在健保制度下,看診重量不重質,又如何有辦法好好認識孩子,瞭解孩子究竟發生什麼事了?遇到什麼困難了?(曾經有精神科醫師在網路上以看皮膚病來比喻看孩子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說看一眼,就可以診斷,是因為醫生醫術高明。我真是覺得這是最反諷的比喻了!原來孩子是沒有靈魂的,看孩子,就只需要看「皮毛」即可。)

昨天(2022年7月2日)下午2:30,在高雄華納威秀,我們邀請了百位關心孩子的朋友一起來看電影,同時座談。

珍愛孩子的立委王婉諭特別南下高雄(她是佳慧的朋友,佳慧之前說要介紹我們認識,後來,佳慧先走了,直到昨天,我們才相認!她說她也是我的粉絲!我好愛她啊!),與我們一起座談,聊到六點才離開,繼續她的行程。

我們一群當年「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的戰友們,再度重聚,有從花蓮來、從台北來,二十人,聊到七點才散場。

花蓮來的朋友帶來心疼的訊息,因為資源不足,孩子被醫療化的更嚴重了!

台北來的朋友,這十年來依舊在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研究,帶給我們亮光。她說這些兒時的過動兒長大了,有一些認知到自己的過動可以是亮點,活得更自在。

在瑞典住好幾年,孩子也在瑞典上過學的朋友,分享瑞典學校如何給孩子成長的時間與空間,如何挹注教育資源協助這些孩子,又不需要標籤孩子。

教育現場的老師們呼籲讓教育資源與疾病標籤,要先脫勾,否則環環相扣,永遠搞不清。

奉獻於幼兒園教育的理事長,憂心忡忡地告訴我們越來越揠苗助長、越來越壓迫的幼兒園教育現況!

一位家長團體的理事長說自己的孩子幼兒園時,也曾被老師說是過動兒,要去吃藥。結果她上網找到了我們「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的網站,爬了文之後,心裡篤定了。現在孩子已經「安全」讀小學。

曾經一起打拼過許多場戰役的家庭醫學科學弟們,再度提醒我:我們曾經撼動過許多制度、發揮過驚人的力量,做,就有希望!

在場唯一的精神科醫師,與我相擁。她邊發抖邊說了最讓我震撼的一席話:講不一樣的話,需要勇氣。她會更有力量講不一樣的話。

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疾病,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結構下的產物。偏偏孩子是這個大人營造得不太好的社會下,最無力反抗,也最沒有聲音的直接承受對象。

這是一個「貧瘠」的社會。這裡的貧瘠,不是沒有錢。

家庭很「貧瘠」。
我們沒有時間好好陪伴孩子,我們的孩子連充足的睡眠時間都沒有辦法如願,也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充分運動與遊戲。我們沒有心情瞭解孩子,沒有能力教養孩子。我們自己就已經被生活壓到喘不過氣來了!

學校很「貧瘠」。
各種繁瑣的行政工作把老師壓得喘不過氣來;不講理又沒有教育理念的家長侵權校園教育專業;從小只重視書寫、背誦、爭名次、考高分。所謂的德智體群美育,五育並重的教育理念,大家都知道那是騙人的!美麗動人的108課綱掛在那裏,除了增加焦慮感、不確定感、有多少人會教?老師自己也有家庭生活要過,一樣在整體的社會壓力下啊!

醫療很「貧瘠」。
健保給付低廉,不如洗個頭。醫療品質參差不齊,醫療資訊錯亂不堪。要求量大的給付制度,讓「開藥」成為最容易便捷的方式。

我們能改變什麼?

當我們在呼籲「男女平等」時,有婦女團體;當我們在呼籲「同志平權」時,有同志團體;當我們呼籲「兒童人權」時,還是只有大人。

請不要再誤以為我們特別在責難哪一個人?哪一些專業?我真的已經解釋到很不耐煩了!沒有人能推諉,也並非單單某一個人的問題。
雖然,只要家庭功能好,父母能陪伴,孩子的問題真的會少很多。這真的是根本。
雖然,只要學校功能好,可以接好家庭破網下,掉落的孩子,孩子會好很多;
雖然,只要醫療功能好,可以接好家庭破網、學校破網,兩層網都破掉下,跌落的孩子,孩子也會好很多。

請不要自己投射,也請自己把玻璃心加強一下。

就算是我過度浪漫、活在烏托邦的夢幻中,無論你在哪一個崗位,請看到孩子的「兒童性」,請隨時提醒自己「兒童也有人權」。
#紀錄片還孩子做自己,網路上可以看了!
( 佳慧!阿慧!大家想念妳!昨天妳在嗎?)
(是的!那大部分一路都很乖、不敢造次、不敢有不同意見的孩子,問題不是更大嗎?!)
#林皓申導演
#怪咖系列紀錄片 #
#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
看影片,請看~

新聞:「大大親子影展」2019第三屆主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FROM:民報 陳俊廷/高雄報導 2019-06-21
記者會

強調兒少主權的「大大親子影展」今年的影展主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展希望突顯「正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父母家長角色為支持與陪伴角色」。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籌辦的「大大親子影展」,今年邁入辦理第三屆,今夏7/5-7/7將分別在高雄市電影館三樓放映廳、及7/12-7/14台北松菸誠品電影院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影展主題。精選台灣及各國探討兒少電影,分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一樣的小孩」、「奇想人生」、「成長路上」 、「校園角落」、以及「大人(不)在家短片集」等六個主題單元,總共16部來自國內外精選佳片並舉辦映後講談;影展8月到11月則將巡迴全國校園,歡迎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展電影的個人或團體洽談合作巡迴映演。

孩童或是青少年總是被視為父母照顧監護的角色,因為家長過度保護而讓孩童失去應有的冒險與探索能力;或是因為家長過於期待,而加諸過多的期望在孩童身上;使得孩童失去生活動力、甚至暴力回應或失去自我。自稱「不務正業」的家醫科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的李佳燕醫師表示,影展在經費極困難中還能繼續舉辦極不容易,希望透過電影讓更多人正視孩子教養與親子關係,還給孩子應有的天真無邪、活潑好動、好奇探索世界的「兒童性」特質。

影展策展人「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林杏鴻理事長指出,今年的影展延續往年由高雄出發模式,除了同時接軌【聯合國國際兒童公約】倡議尊重兒少文化,甚至今年影展的主視覺採用成年智能障礙者的繪畫創作,將關懷觸角延伸,並延續前兩屆的影展精神,集結各國探討兒少主題的電影,進行高雄、台北雙城影展及全國40場校園巡迴放映,也歡迎全國各地團體合作,影展除了電影放映之外,並邀請學者專家辦理映後座談及周邊活動,透過影展引發民眾共同關心兒少人權,讓民眾除了關心教育,也能同步打開世界觀、重新思索教育與親子關係的本質

高雄電影館楊孟穎館長表示,民間團體辦理公益性影展極不容易,電影館盡力提供資源協助,鼓勵民眾踴躍購票以行動支持。

 高雄場可上年代售票系統預購或前往高雄電影館一樓服務台購票,台北場透過Accupass售票系統購票,邀請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電影的朋友,大手拉小手,一起走進彼此的心靈世界高雄場片單場次與購票網址:https://reurl.cc/qbED0

2019「大大親子影展」

2019第三屆 #大大親子影展 要來囉!中間歷經波折,在眾人努力合作盡心盡力,並排除萬難~終於能在暑假獻映!高雄00705-0707 高雄市電影館台北 0712-0714 台北誠品電影院還有還有全國巡迴~8月至11月歡迎全國中小學及社區合作,把大大親子影展佳片送到全國各地!!!更多關於影展好康活動、精彩片單及映後講師~敬請持續關注喔!#暑假親子活動好去處#會記筆記#一起成就美好的事

大大親子影展發佈於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2016年由高雄兩個民間團體發起的「大大親子影展」,企盼透過電影、映後講談以及週邊活動,發揮影展倡導議題的功能,進行親子/師生/大人與小孩間的對話。作為台灣第一個以「兒少人權」為主題的影展,今年邁入第三屆。我們將從高雄出發,以高雄台北雙城為主影展,並擴展至全國校園與社區巡迴。

「大大」的意思,原意可為嬰孩初學語言的發聲,也是網路用語「老大」的意思。希望能透過正視兒童與青少年人權,看見成長青春過程中的純真、好奇、冒險、創意展現,也有徬徨、無知、不安與叛逆時刻;同時更希望呼籲大人與小孩應是平等位置,都是「大大」,重新思索家庭及學校中的大人與小孩關係,並企盼孩童能在陪伴、愛及充分溝通中成長。

今年主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主要突顯「正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父母家長角色為支持與陪伴角色」。因為孩童或是青少年總是被視為父母照顧/監護的角色;然而,有時卻因為家長過度保護而讓孩童失去應有的冒險與探索過程;或是因為家長過於期待,而加諸過多或不當的社會(家長)價值在孩童身上;使得孩童越來越缺乏生活的動力、甚至以暴力回應到甚至失去自我(或無法建立自我)。

此次影展包括了16部國內外的佳片,分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一樣的小孩」、「奇想人生」、「成長路上」 、「校園角落」、以及「大人(不)在家短片集」等六個主題單元。另外,周邊活動(高雄限定)有兩場講座和「繪本說故事」活動。講座部分,一場邀請到為兒少人權發聲不遺於力的李佳燕醫師,帶領我們探究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另一場則是邀請一位母親和一位諮商師透過對話,來重新認識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同時,在影展期間每天下午安排一場「繪本說故事」的活動,延伸影片的相關議題。

從暑假時光開始到11月,邀請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看電影的大小朋友們,一起走進彼此的世界!

更多影展訊息搜尋粉絲專頁:大大親子影展https://goo.gl/RcQPiq

2019大大親子影展海報

Read more »

影片介紹 — 2019大大親子影展

2019大大親子影展

◎影展簡介:

作為台灣第一個以「兒少人權」為主題的影展,今年繼續草根發起第三屆,以高雄出發,以高雄台北雙城為主影展,並擴展至全國校園與社區巡迴。

今年主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主要突顯「正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父母家長角色為支持與陪伴角色」。因為孩童或是青少年總是被視為父母照顧/所監護的角色;然而,有時卻因為家長過度保護而讓孩童失去應有的冒險與探索過程;或是因為家長過於期待,而加諸過多的社會(家長)期望價值在孩童身上;使得孩童對於生活沒有動力、甚至暴力回應或是甚至失去自我(或無法建立自我)。

影展影片,分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一樣的小孩」、「奇想人生」、「成長路上」 、「校園角落」、以及「大人(不)在家短片集」等六個主題單元,總共16部來自國內外佳片。

從暑假時光開始到11月高雄台北至全國巡迴,邀請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展電影的大小朋友們,一起走進彼此的世界!

更多影展訊息搜尋粉絲專頁:大大親子影展https://goo.gl/RcQPiq

共計放映 16 部

 

 

« Older E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