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幸佳慧專欄

花蓮「過動在不在」座談後聲明

事由:2017年4月23日上午,李佳燕和幸佳慧接受花蓮市明義國小輔導組長王詩雲老師的邀請,至該校演講。演講後約12點10分左右,花蓮精神科王春惠醫師提出數個問題。不料,隨即在4月26日,經友人轉寄,收到王春惠醫師(以下稱王女士)公開發表在她的臉書,並發到精神科醫學會會員群組與眾多老師們的群組,一篇近三千字指控我們的文章。文中所提的敘述,不但有王女士個人添加、曲解、誤導,甚有毀謗講者的意圖。由於程度嚴重,關乎個人名譽、兒少福祉、議題探討之真相與參與權,李佳燕和幸佳慧針對王女士文中涉及他們的部份分別說明於下,並附上幾位聽講人的回饋,以正視聽。

李佳燕的聲明:

1. 王女士文中寫:「我問『請問兩位認為有ADHD這個疾病嗎?』時,李佳燕醫師說:『我不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如果回答錯了,我會被吊銷執照。』以及『我沒有做研究、也不可能做到ㄧ個一個追蹤我建議不要服藥的後來的情形,這些是他自己後來有跟我聯絡的案例』」

首先,我要指出,王女士會在聽完演講之後,還提出這種「詭異」的問題,正表示她並沒有在演講中,聽到或看到我們有否認這個病存在的語言或文字,因為如果她聽到或看到了,她根本無須再提問了。甚至我在放一張投影片時,早已清楚說出有人詢問過我這個問題,而我的回答是確實有這個病。不知為何王女士沒有聽見或聽而不見?

而在她提問時,我回答:「我不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如果回答錯了,我會被吊銷執照。」是為了抗議曾有精神科醫師於2016年6月僅憑一篇三、四年前蘋果日報的記者報導文章,便到高雄市醫師公會指控我違背醫療倫理。因此,本人揣測以王女士看起來並非善意溝通的提問態度與內容,我無論回答什麼內容,都有可能會被斷章取義,或因沒有聽懂而被誤植,因此拒絕回答以保護自己。

另外王女士寫我還回答道:「我沒有做研究、也不可能做到一個一個追蹤我建議不要服藥的後來的情形,這些是他自己後來有跟我聯絡的案例」,這是王女士另一個提問,並非同一個提問,而我當時也不是這樣回答的,本人回答的原音是:
「我沒有做研究。我討厭研究的原因是因為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通通都是我們要珍視的部份,不是研究個案。我不會追蹤每個孩子,只有他們繼續再來找我時的例子,我當然無法每個都追蹤,就好像我們每個病人的狀況一樣(我的意思是醫師門診診療,並不會追蹤每一個病人的情況,是大家都一樣的。)。但有些繼續回應時,我很開心他們回應我說孩子進步的狀況,這真的是很開心的事情,有這樣的孩子存在,是不可否認的。我最氣的就是完全否認這樣的孩子存在。」

所以,本人完全沒有說「我建議不要服藥」這七個字,此七個字是王女士自己加上的。

2. 王女士於第二點質問我:「請問李醫師鼓吹民眾有ADHD不要服藥的立論基礎是建立在什麼地方呢?」

本人要在此提出嚴重抗議,本人自始至終,從未如王女士所寫的「鼓吹民眾有ADHD不要服藥」。我是提醒,當判斷有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狀時,須注意容易造成誤判的一些情況;並提供除了藥物之外,老師與父母可以協助孩子的各種方法。提供藥物之外的各種方法,本是老師和家長最需要也最實務的知能。這樣的講述與王女士自己想像「鼓吹民眾有ADHD不要服藥」相去甚遠!王女士誤解太大! Read more »

跳舞,讓一個過動症的11歲男孩擺脫藥物、煥然一新

作者:幸佳慧

音樂劇《歌劇魅影》、《貓》的編舞者吉莉安.琳恩(Gillian Lynne),在1930年代時被視為是有學習障礙的小孩,吉莉安有所謂靜不下來的問題(那時ADHD這名稱還沒發明出來),她的母親帶他去看醫生,但看出吉莉安天賦的醫生,不但沒有從病態觀點看待她,還推她登上世界舞台,成為知名的舞蹈家與編舞者。

我們周遭,像吉莉安這樣有天賦的孩子有多少?而能看見吉莉安這種天賦的醫生又有多少?

李佳燕醫師在演講時,提過她在診間也遇到一個像吉莉安小女孩,她機靈愛玩、愛唱歌,很愛跳也很會跳芭蕾舞,卻被診斷為「過動症+智能不足」,讓她驚訝萬分。

10397105_1459822963.2197

Pierson Feeney

今年三月,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媒體Sunherald獨家報導 一個11歲小男孩皮爾森(Pierson Feeney)的故事,很可能又是另一個即將大放異彩的吉莉安。

Read more »

行為治療為ADHD第一線療法準則 + 5/18線上佛大教授研討會

現任Duke大學精神醫學系系主任/前康乃爾精神病學系教授 Allen Frances,發現這些年很多具影響力的人賣力推廣興奮劑的使用,背地裡卻跟大藥廠緊密關聯,間接導致用藥的年齡不斷降低到學步兒,感到極為憤怒(他真是用outrageous )。他對美國過動症「過度確診、濫用藥物」直言不諱且大力抨擊,說重話「當你被利益衝突絆著時,榮譽就死了!」Honor dies where conflict of interest lies

但,儘管近幾年美國很多頂尖學者出來呼籲或抨擊這些問題(其中我已介紹多個),根本趕不上「藥物至上」所向披靡的風氣。前幾天,五月三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跳出來講話了

疾控中心公佈統計,美國六歲以下被確診維ADHD的兒童已有兩百萬,且高達75%已用藥,這些數據讓他們「眉毛跳起」,不得不嚴正呼籲家長跟醫生,六歲以下兒童身心發展都還沒健全,興奮劑造成的副作用(干擾睡眠、食慾、長高)影響更甚。中心敬告小兒科醫生、護士與健康專業人員,對有ADHD的學齡前幼童,應以行為治療為優先,必須加強跟家長解釋行為治療的好處,同時協助進行。

中心同時向父母喊話:「研究顯示,行為治療在改善幼童的徵狀上,不但可免去副作用,且跟藥物一樣有效。儘管比起藥物,行為治療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精力、方法,但行為治療的效果,更顯持久。」

其實其實,美國兒科學會2011年就明確列出「行為治療為幼童第一線治療方式」的方針,但奇怪奇怪,據統計,病人接受心理系統服務的數據卻沒提高,甚至下降。(這當中到底死了多少榮譽?)

行為治療的重在鼓勵孩子正向行為、減少不適當行為等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並改善溝通技巧。

其實,不只學齡前不該以服藥為優先。佛羅里達大學的特聘教授William E. Pelham針對5-12歲有被確診為過動症的146個小孩,做行為治療的長期觀察實驗,結果於今年二月剛發表。這些受試者分兩組,一組服用劑量一半的利他能;另一組不服藥,但他們的父母得參加行為改善的工作坊,學習行為治療的方法。

一段時間後,研究團隊發現,不吃藥的行為治療組的孩子比起吃藥組的孩子,行為表現來的好很多。前者在學校違反老師規定的字數,平均每個小時少了後者四次

台灣父母似乎還很多不知道以上這些訊息,四年來,「還孩子做自己聯盟」在研討會中曾有不少父母公開表達他們第一次看診就拿藥回家了。這種事,不能不該也不要,第一次看診「藥」就上手。

Honor Honor Honor, Please!
最後,還有個訊息挺重要的,請廣傳需要的朋友

前面提的研究學者William E. Pelham 有個「More Than Meds: A Parent’s Guide to Using Behavioral Therapy」一小時網路研討會。他會講授關於他研究的「行為治療」給父母的指導方針。

5月19日的 1-2 PM EST時區,研討免費又是線上,很難得的機會(台灣應是18日pm10):
http://www.additudemag.com/adhdblogs/29/11867.html

William E. Pelham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Psychiatry & Behavioral Health, & Public Health; Chair,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是真過動?還是年紀小?台灣研究登國際期刊證明暑假生的孩子承擔ADHD確診用藥的高風險

本文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兒童因入學的年頭年尾之差,「成熟差異」導致較年幼的兒童容易被誤視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病症,這幾年來已有數個國家的學者從臨床觀察與研究提出呼籲。今年二月,台灣台北榮總的醫療團隊在國際知名的《兒科期刊》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發表一篇名為〈台灣兒童因相對年紀差異在過動症的確診與治療之影響〉研究也跟上這塊拼圖,提供了亞洲台灣的相關證據。

2016-03-27_10-41-51

三月中,《紐約時報》健康版一篇名「是真的過動症,或僅僅成熟度不夠?」的報導,大篇幅論及台灣這項數據分析的研究。台北榮總研究團隊從台灣健保局資料,依年紀4歲到17歲、近三十八萬名小孩的數據中,發現八月出生的小孩,成為同年級班上年紀最小的小孩,比起九月生的小孩,更容易被診斷為過動症。也就是說,九月出生的小孩,因為多了一整年的身心發展才入學,因而避免被視為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病症的機會。 Read more »

雙佳聯袂南台灣六講

李佳燕與幸佳慧「雙佳聯袂南台灣六講」,2016年1/22 開始好動開講!

雙佳聯袂南台灣六講

台南大學場換大場地,高雄愛群為擴大服務也改時間、開始線上報名了!
一切一切都為了你們,左鄰右舍錯過訊息的快通知。

1/21(四)13-17:00 南科實驗中學國小部。 06-5052676#2919
1/22(五) 9-12:00 台南大學教育系。報名:https://goo.gl/rPuy5y
1/23(六) 14-16:00 高雄主婦聯盟。報名電話 07-5867701
1/23(六) 19-21:00 高雄左營勝利國小。輔導處07-5522541#741
1/31 (日) 10-12:00 屏東愛讀繪本屋(地點:屏女)https://goo.gl/byp0dr
2/14(日) 9:-12:00 高雄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07-3352873,網路報名 http://goo.gl/forms/6CFbnM6zHf

*以上,除了屏東愛讀場酌收一百(盈餘將捐給聯盟今年籌辦的國際兒童影展),其餘都免費。

你曾用「草率測試、死亡、貪婪、有利可圖」這些關鍵字認識ADHD藥物嗎?

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2014年,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一項研究,他們發現美國給數千萬兒童服用的過動症藥物,其臨床測試實驗根本大有安全漏洞的問題。研究人員確認,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認可的32個ADHD藥物的臨床測試中,其實只有五項測試是針對藥物的安全性做檢驗,而且每個藥物在獲得FDA審核之前,平均只測試了75個病人,且這些測試的時間長度也只有平均四周的時間。(PLOS 研究期刊波士頓環球報

這項發現讓身為研究者與波士頓兒童醫院主治醫生的曼德(Kenneth Mandl)視為「醒鐘」且讓他甚感憂心,他呼籲兒童醫生必須嚴肅看待這問題,因為那些藥不只大量被開出,且兒童服用時間不只是短短幾個星期,而是長達數年。

美國目前有超過一千兩百萬的兒童被開出精神藥物,平均每五個小孩就有一個在服用,去年美國更爆發有超過一萬個二到三歲嬰幼兒被開立ADHD藥物 Adderall處方籤,逾越了美國兒科學會的診療規範。(《紐時》新聞

美國光是ADHD的藥物生產,每年就有逾百億美元的收益,且逐年增高。

2015-12-21_16-53-49

Read more »

新研究:孩子過早進入體制學校,反而容易變成「過動兒」

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今年十月美國重量級的「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單位發表一篇名為〈時間的贈禮?入學年齡與精神健康〉的報告,研究者發現,幼兒延後上幼兒園的年紀有助他們身心與心智發展的福祉,尤其可顯著降低所謂的「注意力不足」與「過動」問題。

〈時間的贈禮?入學年齡與心智健康〉這項新研究,是由史丹佛大學教育所的湯馬斯.迪教授,和丹麥國家社會研究中心的漢斯.史佛森兩人共同合作的成果,研究對象數包括數萬名兒童。迪教授說:「我們發現,延遲一年上幼兒園的小孩,在他們到11歲時,他們在『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的評量,可減少73%的程度。一年的時間差異,幾乎消除了那年紀會被貼上『不正常』的可能性。」

2015-11-19_18-35-42

圖引用《衛報》

迪與史佛森兩位研究者,不但在幼兒群組發現顯著差異,他們在7歲小孩身上也找到類似結果。他們發現,年頭跟年尾出生的兩組小孩,到了11歲時,在注意力與過動的問題上也有明顯差異。

研究的「注意力與過動」以心理學的「自我控制能力」為評量標準。迪教授在《衛報》發表上的文章談到,「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兒童,自然成為ADHD過動症的高風險群:「我們的研究跟很多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符合,幼兒從遊戲為主的環境,獲得的好處確實遠比規範的環境來的多。研究證據顯示延後上幼兒園,對孩子發展『自我控制能力』有驚人的改善成果。而這些非常具說服力的證據,是提供父母與政策制定者很重要的訊息,人們可選擇讓孩子晚一點進入幼稚園。」

Read more »

寫在〈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首映座談 之前

作者:幸佳慧

大人很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生命」
但他們忘記自己的想像力囚在牢籠裡
沒有想像的滋潤
獨立生命,成了,獨自凋零

分心,不是誰的錯
和別人不一樣,不是一種病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這部片,要說回2013年李佳燕醫師寫給了〈一封難以命名的信〉,在我這轉貼後引起極大迴響。後來,佳燕也寫信給兒童局局長,呼籲關心過動兒藥物濫用的問題。「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同時成立,在台灣各地舉辦好幾場研討座談會,也籌款拍攝紀錄片。第一部短片〈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剛完成。第二部長片仍在拍攝。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在聯盟裡,我專業有限,只能從社會觀察、兒童特質切入,支援研讀國外期刊研究。但就像我引用或翻譯國外相關醫療研究的文獻新聞所獲得的熱烈反應一樣(數篇都獲得數萬、數十萬瀏覽率與大量轉貼),我在研讀過程,也相當訝異國內對這類臨床問題的檢討聲音如此薄弱。深感相關訊息的缺乏,確實影響家長老師的認知與行為。人們對於潛伏在社會校園底層的過動兒,所知的理解與應對方法,因此少了太多可能性與選擇性。

我透過眼耳聽讀窗外世界,已然乍醒。但,佳燕醫師卻是透過她的心,在診間與講場,傾聽那些被判定過動孩子與家長的掙扎心跳。這兩三年,好幾次我讀她臉書紀錄,酸甜振奮挫敗種種,常讀到我一身疙瘩盈淚,我雖常硬著頭皮問她可否讓我轉貼,但她考慮家屬心情,我也猶豫止步。

Read more »

新研究證明過動兒邊扭邊上課學得更好

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還記得小時候在校上課或在家裡寫功課的情景嗎?總是有些學生不斷的轉動鉛筆、轉頭髮、踩腳、抖腳?把椅子往後倒前後搖來搖去?搖頭晃腦這裡動一下那裡動一下?回家寫功課甚至要一邊聽搖滾一邊晃動身體?寫三分鐘得去玩個十分鐘?….

也許你也是這樣的人,或者旁邊有不少這樣的同學。當然,有些人在聽講或寫功課時是要求「絕對安靜」才能進行。但我們或許都忽略,那些在學習時要求絕對靜態的人,不見得是多數,只是因為被視為「合乎規矩」的典範,而被當作「正常」的標準,其他不是這種「零動態」型態的人,輕微者就學著壓制控制自己,在紅線內勉強求存,但顯著者就常超出安全線外而被懲戒,並被視為「調皮搗蛋」、「不正常」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pippi01s

《長襪皮皮》漫畫版,皮皮初次上學被老師要求坐好

 

當今的社會氣氛尤有甚者,兒童若有過多的大肌肉活動,很容易就會被懷疑或歸類為ADHD過動症兒童,這些孩童尤其在學習上被看作學習能力有缺陷與障礙的人,必須看醫診斷、吃藥控制,好有效的符合狹隘的社會標準,交出焦急大人要求的成績單來。

但是,美國《異態兒童心理學期刊》四月號刊出一篇新研究〈ADHD過動:損害缺陷或補償行為?〉主研究者Dustin Sarver是密西西比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的學者,Sarver專門研究ADHD,他發現ADHD兒童在動態狀態下的學習表現,反而更好。

Read more »

康乃爾大學教授:ADHD的自然治癒法

幸佳慧編譯

康乃爾醫學院的臨床精神病學教授,兼精神病藥物學主任的理查.費德曼(Richard A. Friedman)去年底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文章「ADHD的自然治癒」A Narture Fix for ADHD。針對ADHD變成美國年輕人當前最盛行的精神疾病與大量用藥的現象,提出有研究根據的新見解與呼籲。以下翻譯整理該篇文章:

2015-03-01_21-16-24

近來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有ADHD的人,其實天生就是「追求新奇」(novelty-seeking)的構造,事實上這是個進化上的獨特優勢。這些人跟大部分的人比起來,他們覺得日子因為過於常規、缺乏刺激,腦中的報償迴路沒有被給予足夠燃料而顯得意興闌珊。

為了彌補這樣不足,他們因此被新奇經驗給吸引,對於現代生活裡軍團式嚴格控管的生活結構,感到極為不耐與焦躁不安。簡單說來,有ADHD的人,也許根本沒有病,那些一連串不符合我們當代文化期待的行為特徵,也不是病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