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五月 2014

從過動兒看兒童問題在台灣

作者:張明慧

“希望以桌上遊戲及馬匹輔助治療來幫助有困難的兒童。 目前在花蓮擔任兒童成長團體帶領人, 馬匹輔助治療與教育中心負責人。”

有一次帶著孩子們去參觀觀光雞農場,孩子從參觀的過程中,學習到我們平日吃的雞蛋是怎麼來,農場安排孩子自己撿雞蛋做鹹蛋,進了養雞場,看見雞都住在小籠子裡,孩子們本來很擔心撿雞蛋要跟雞媽媽有一些衝突,搶雞媽媽的蛋雞媽媽會很傷心,沒想到雞蛋就在籠子的下方,伸手一拿,兩顆雞蛋就到手了。拿完了雞蛋往製作鹹蛋的廣場走去時,孩子們開始討論剛剛的經驗,四隻雞住一籠,沒有公雞,也不能飛(參觀前我們有先認識雞的習性),跟我們知道得不一樣,孩子們不知道的是,養雞場為了管理方便,會先將雞喙的前端修掉,爪子剪掉,讓這些母雞每天在僅能轉身的籠子裡過著吃飼料生蛋的生活。雖然這個小故事看起來跟過動的孩子無關,當時只覺得雞舍像極了我們住的公寓,只是我們還能出來,雞可能終其一生都只認識這個籠子。在同情雞跟想要改變生產雞蛋方式的思維下,孩子們開始思考我們人類餵雞吃飼料,雞生雞蛋給我們吃,看起來很公平,但是飼養的環境和飼養的方式,讓雞失去了牠的本能與生活,活著只為了提供她的蛋,雖然說不出哪裡不對,孩子覺得這樣對雞不公平。 Read more »

透明的存在

作者:王浩威

~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逼出鄭捷這樣的生命狀態?~

 

蔡伯鑫醫師是一位年輕的精神科醫師,某天看完診後,在他的臉書上寫下這樣的內容:
「今天夜診,碰到兩個家長都遇到親師溝通的問題。
「兩個孩子都是智商比平均還低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也都在吃藥。一個國中生,一個國小中年級。
「國中生那位,班導屢屢誇大孩子的錯誤(例如:不小心掉東西發出聲音,就被寫聯絡簿:『影響其他孩子的受教權!』),還當全班同學面前取笑孩子的身材,事後寫聯絡簿則說:『只是開玩笑,沒有惡意,不要只聽孩子的片面之詞。』
「另一個國小生,則是班導認為一直說謊(犯小錯不敢承認;一會兒說有寫作業,一會兒又說沒寫等等),於是就處罰孩子一個人在隔壁空教室大半天。孩子後來怕到大哭,到現在還是不停摳手,變得犯錯後更不敢說話。
「前一個家長去找輔導老師求助,結果班導隔天在聯絡簿上語帶不滿地指責家長不該找『第三者』傳話。家長說,就是過去的經驗,猜想直接找班導,她不會接受,甚至會有衝突呀。
「後一個家長找資源班老師求助,得到的建議是:『1.轉學;2.自學;3.你要怎樣就怎樣,就不要管了。』隔天班導跟媽媽說:『資源班老師說妳很生氣。』媽媽忍不住問:『資源班老師是在挑撥離間嗎?』」
這位年輕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寫說:「唉,坐在診間聽這些家長不斷抱怨怪獸老師,但也忍不住想,那些老師們會不會也覺得他們是怪獸家長呢?親師溝通愈是不良,往往變成無助與惡性的循環。有孩子愈來愈受挫、退縮,也愈沒被聽到他們的聲音,又該怎麼辦?」

~~~~~~~~~~~~~~~~~~~~~~~~~~~~~~~

是怎樣的老師,為什麼看待這些不夠「常態」的孩子是如此負面、是一種負擔,最好不要存在自己班上?甚至連嫌惡之心都掩蓋不住了? Read more »

今天的課程不好玩

孩子寫的自己的優點

孩子寫的自己的優點

 

 

今天的課程不好玩(是我說的),沒有大肢體動作,沒有很多的肢體變化,只有一件事……口說好話!一開始我問孩子喜歡被誇獎讚美嗎?大部份孩子答:”喜歡!”

只有兩位孩子沒說話,讓我很訝異!我問沒說話的兩位孩子,他們不喜歡被誇獎讚美嗎?小宏(化名)說:”自己把事情做好就好,幹嘛誇獎!”另一位小勛(化名)說:”我不喜歡炫耀!

 

我說:”今天每個人都要勇敢不必客氣地讚美自己喔!”。整堂課原本會打鬧的小男生,也懂得讚美別人說好話了!

 

 

 

Read more »

過動症篩檢,不應只是兒童精神醫療問題!

楊添圍(精神科醫學會理事)

為什麼許多問題,會成為醫療問題,所謂醫療化(medicalization)呢?這問題的形成,絕對不是因為單方面的醫療意識形態,或是主流診斷學的概念所造成。筆者懷疑,這問題的起因之一,是來自於政府組職,福利系統,或是教育體系,無法對於某些特殊行為,提供個別化,高人力高成本的處遇,因此,借用某些可能包括特定疾病診斷治療,讓問題醫療化,也讓醫師不自覺地,成為,柔性或隱性社會控制的一環。這時候,質疑醫師的診斷系統與意識形態,其實也消解了部份對於政府組織,福利系統或教育體系應有的檢討。

對於新北市過動症全面篩檢的問題,也可作如是觀。精神疾病診斷對於被診斷者以及家屬而言,恐怕不是單純醫病關係、專業倫理或診斷醫療的問題。例如,當嚴重精神疾病被福利化,代表著身心障礙津貼與各項稅賦與公共費用的減免,當兒童精神科診斷成為接受特教與服務的門檻,已經成為台灣精神醫療與社會福利盤根錯節的結構現實。在這些制度設計下,精神科醫師不僅要承擔診斷治療的提供者,還要負擔教育體系,社會福利的過度期待,更要扮演面臨民眾強大服務需求時的擋土牆。此時,苛責精神科醫師過度診斷,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Read more »

ADHD有必要全面篩檢嗎?

蕭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教授)

最近因為著手收集一些有關兒童「過動症」(ADD 與ADHD)的媒體論述資料,因此特別留意國內外媒體的相關報導。拜網路科技發達之賜,社群媒體交相連結,做為讀者的我們,每日坐收的新聞資訊,四通八達,無遠弗屆,由於可以從不同的來源、通路接收訊息,交相比對之後,常能衝破台灣主流媒體或主流社會固有的價值限制。

國內媒體最近有一個報導,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卻對國家的幼苗—兒童影響重大,值得深入探討。報導中說新北市衛生局率先針對國小學童進行ADHD的全面篩檢和免費診斷評估,讀來不禁讓人捏一把冷汗。似乎新北市政府很為這項「進步」的政策,做為全國的表率,而引以為榮。由新北市的官網得知,朱立倫市長認為,國內的ADHD盛行率有 8% ,但卻只有 2% 的小孩接受治療,因此有 6% 的家長不知道如何面對 ,所以要藉由全面篩檢,來做「專業的鑑定」。 Read more »

利他能不能?慎防過動篩檢的負面效應

吳易澄(精神科專科醫師)

據報載,新北市於四月底起啟動過動兒全面篩檢的政策。「過動兒」的正式疾病名稱是「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D/ADHD)」,研究顯示,台灣的過動的盛行率約為百分之八,因此這項「免費篩檢」的政策,若按照比例較算,則有三萬多人「受惠」。然而這樣的政策也引發憂心。在台灣,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的爭議才逐漸浮現,整體爭議面貌大致呈現的是,精神醫學界普遍認為過動仍需加強診斷與治療,以及另一造過動已被過度診斷與治療的批評。

究竟過動是否是診斷不足,還是過度醫療?問題的複雜度絕非三言兩語能談完。精神醫療的發展與實踐的範式有其特殊之處,其一是精神病理學的分門別類乃基於對「現象」的觀察。然而精神醫學的研究逐漸發展到生物、分子的階段,這個過程也逐漸證明了「過動」的生物性基礎。只是問題來了,生物性的問題,是否也只能以身體疾病來解釋,並且以藥物解決?筆者所熟識的兒心專科醫師,大致皆不會輕易診斷開藥。但是孩子們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的受苦經驗是存在的,當我們難以究責於任何一方,我們該如何來深入思考問題?

Read more »

【英國衛報】美國專家說:「兒童的過動並不是真的疾病」

美國神經科學專家說:「兒童過動不是病,若有其他比藥物有效或更有效的介入方法擺在眼前不用,卻執意採用藥物,那是不用腦的便宜了事。」

 2014-5-5 下午 05-20-54

【美國專家說:「兒童的過動並不是真的疾病」】
幸佳慧譯自2014年3月30日《英國衛報》

世界頂尖的神經科學家布魯斯低.沛瑞博士Dr Bruce D Perry(他的研究被英國勞動與退休部長依恩.當肯.史密斯肯定)公開建議說:「ADHD 過動症並不是真正的疾病。」

沛瑞博士拜訪英國,拜會史密斯與健康部部長傑若米.行特時,沛瑞告訴《觀察報》說:ADHD 的標籤含括的是一組很寬廣的症狀,他說:「最好把它想成是描述就好,如果你想察看那標籤達到什麼樣的狀態,那將很驚人,因為我們任何每個人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都將符合起碼一些標準。」

派醋甲酯藥物的處方簽,像是用來治療被診斷為ADHD兒童的利他能,從2007年的42萬次到2012年的65萬次,激增了56%。這種精神興奮劑是被用來刺激腦中某個部位,好改變心智與行為的反應。
Read more »

【英國每日郵報】索爾新書探討確診困難,稱「ADHD並不存在,藥物帶來更多傷害」

編者按:Harper Collins出版的《ADHD 並不存在》一書作者理查.索爾醫學博士,是美國芝加哥一名臨床醫生與研究者。英國《每日郵報》刊出他的文章,以「ADHD並不存在,藥物帶來更多傷害」標題,獲得廣大熱議。美國《時代雜誌》也以「醫生說:ADHD並不存在」為題刊出他另一篇文章。

兩媒體以索爾聲稱的標題刊登自有其用意,就如同索爾本身說的他寫這本書的用意就是要激起討論,讓這些問題被更多人看見、廣泛討論。身為行為神經病理學家,索爾並非反對精神醫學或反對診斷,事實上他也討論到過動症的病徵與其他精神疾病交疊的問題。索爾從自身數十年的臨床經驗,看見過動症在病徵設定上因過於駁雜與寬鬆,導致大眾很容易在焦急或圖便心態下,直接將問題推給過動症,這使得患者真正該被處理的生理或行為問題被忽略,並同時衍生醫療上誤診、延診與藥物濫用的遺憾與惡風。

聯盟網站提供多元且值得注意與探討的資訊,意在邀請大眾正視不被看見的面向。聯盟認為,比起陷在索爾拋出聳動標題的爭議有更迫切也更重要的事,是他的文章與書籍促使大眾回頭反省過動症在定名與確診上的根本問題所在,索爾文末對大眾的呼籲「必須學習不要反應過度,並重新思考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徵狀,讓真正受苦的病症受到有效治療」是聯盟認同的。聯盟在此提醒真正關心此議題的朋友,請仔細閱讀文章內文,並深思索爾的用意。網路讀者閱覽文章常有囫圇吞棗、見題扭曲的現象,過多過少或偏頗的詮釋,都不是聯盟引介的用意。在此加以註明。

 

mail online

ADHD並不存在,藥物帶來更多傷害】作者:理查.索爾(Richard Saul)        幸佳慧翻譯

一個13歲男孩,在我診療室展現了所有注意力失常的典型徵兆:分心、浮躁,在椅子上扭動。他絕望的媽媽希望我可以幫他兒子。他兒子在學校變得懶散、無法專注,對課業退步不在乎,連他以前喜歡的運動,他都說太累沒興趣。他早被醫生確診為ADHD並吃了一年的藥。但是他的媽媽跟老師都很失望,因為他的行為一點都沒改善。

對此,我一點都不感驚訝。為什麼?因為,在我五十年診療看過數千呈現ADHD徵狀的病人後,我已有了結論:沒有ADHD這種東西。

近幾年,這個所謂的病,像野火般狂掃全球,它確診與用藥的數量急速增加。在美國有4%的成人與11%的兒童,被確診為過動症。總人數在過去十年來,激增了40%。而在英國也成為最普遍的精神健康失調問題,學齡兒童有2-5%的比例。

被醫生開來治療這病的興奮劑,包括利他能,在英國光從2003到2008,給孩子的用量變兩倍,成人四倍。但這類興奮劑(被這麼叫就是因為它們被設計來刺激人們以為運作不當的腦內局部地方)經常沒有幫助,相反地,還引起許多副作用與危險。這些藥物甚至讓這些徵狀更嚴重。 Read more »

動身體,充滿無限可能

作者:雲門教室律動老師 龔珊靚

我是一個很喜歡孩子的人,喜歡和孩子聊天,10年前因緣際會進入了雲門舞蹈教室。雲門舞蹈教室的理念希望孩子做自己,感受身體的自己,感受他人。

一直認為,身體律動課程的設計,能讓孩子能多思考,多反應,多舞動。有個4歲小女孩,從第一天上課開始,她完全不跟著大家一起動,只坐在旁邊看。小女孩的爸爸,個性比較急,總說:「一直坐在教室邊,真是浪費時間又浪費錢!」

還好,女孩的媽媽深具耐心,總是安靜的在看課窗外,觀察著小女孩,透過眼神一路陪伴。

律動(非本次課程)

律動(非本次課程)

Read more »

回應新竹場兒心醫師跳桌事件

在2013年十月,我們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了一場論壇,當時,有一位兒童精神科醫師因為不同意演講者的論點,在演講者還在演講時,站到桌子上,以腳用力踏桌子,雙手擊掌,製造出噪音,阻擋演講者繼續講下去,此醫師表示,他會採取如此激烈動作是因為演講者也是以作社會運動的方式在講述與運作,所以以相同方式回報。

同時批評演講者並非兒童精神科醫師,投影片內容是斷章取義,認為絕對不會有兒心專科醫師,只看一次兩次診,量表帶回家填填,再帶回醫院,醫師就下診斷且開藥給孩子服用,他認為這是不可能出現在兒心門診的流程。

雖然現場有多位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就是這樣被看診的,但是該醫師全部否定,且直接質問一位媽媽,那位母親當場無法說清楚,該醫師更因此認定,家長都是憑錯誤的記憶在敘述……。

接著有另一位兒心醫師認為該演講者講了太多醫師草率看診的例子,會造成聽眾的錯覺,以為醫師都是如此的,同時堅決相信不會有兒心醫師開過動症藥物給六歲以下的孩子服用….。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