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六月 2016

過動症之父凱斯‧康納斯對過動症目前的濫用現況感到痛心

編按:這篇原篇名為「Keith Conners, Father of ADHD, Regrets Its Current Misuse」的文章,為杜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艾倫.法蘭西斯在《哈芬登郵報》於三月底刊出的專欄文。以下為全文翻譯,文中有幾處加註,以解釋名詞與情況。

Keith Connerss

凱斯‧康納斯(Keith Conners)被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之父當之無愧,當此項失常障礙(disorder)首次被診斷時他在現場,他對過動症的了解,當今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早在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之前,五十年前康納斯博士就分析了史上第一次的右旋苯丙胺(Dexedrine)隨機試驗數據,研究其對於嚴重躁動與衝動的孩童的功效。很快的他也對接下來的新藥「利他能」(Ritalin)進行第一次臨床試驗。康納斯博士開發了一套標準評定量表,用來在研究與臨床實踐中評估孩童,以及衡量治療的影響。他發現藥物在知覺、衝動與注意力上有正面效果,這建立了整個兒童精神藥理學領域的基礎。很大程度上,由於康納斯博士的努力,一個原本模糊不清的症狀(那時被稱為「輕微腦功能障礙」)後來被廣泛接受,成為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官方診斷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康納斯博士很聰明,他沒讀高中,十六歲就從芝加哥大學畢業;獲得了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一級榮譽和牛津羅德學者獎學金(Rhodes Scholar);在哈佛取得臨床生理學博士;他學習和教導的對象,以及一起工作的對象,都是過去半世紀以來的頂尖心理學家。

如果我們想了解過動症過去歷史、目前現狀和未來軌跡,康那斯博士是不二人選。他寫道: Read more »

解放天賦,打開生命之禮 ADHD非藥物治療工作坊

過動兒是教育的重大議題,無論學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這個重大議題意味著的挑戰是:我們要如何保有這些孩子那熱情、好奇、勇於探索、無畏冒險、不守成規、急於投入世界甚或不怕打亂世界而可能帶來創新與改變的美好特質,卻同時要面對社會化的要求、現有教育環境的成規、聯絡簿上的評語以及禮貌等舊有文化的期許。

很多時候,人們選擇犧牲部分特質,成就團體需求,避免掉衝突與麻煩,卻留下部分遺憾。而之所以選擇埋葬部分美好特質,也可能是因為缺乏對其他可能性的理解,另一種可能是,避掉了前段所提到的挑戰,直接歸順於現實環境。

我們想,能再直接點面對這挑戰,設法提供合題的可能性,讓美好特質得以發揮。這些美好特質,都是生命的禮物,但需要一個好方式來打開它。

因此,舉辦這場『工作坊』,邀請大家一起來,解放天賦。

歡迎中小學教師、各大專院校教育、特殊教育、諮商輔導、社工及醫學相關科系師生、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民間教育團體工作者及一般民眾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168位)

解放

Read more »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蔡品誼的分享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即將在高雄啟動 (我要報名)

全中運田徑個人運動精神獎-蔡品誼期待透過過動兒分享生命故事,讓社會少一點歧視,多一點理解與欣賞。

蔡品誼,從小患有妥瑞氏症、過動症、強迫症及閱讀與書寫障礙等多重障礙,今年應屆畢業自台南女中,已通過甄試錄取高師大特教系,她的資賦優異不僅展現在學業成績,因為透過運動克服妥瑞氏症、過動症、強迫症,甚至成為跳遠紀錄五公尺二○,成為臺南女中跳遠紀錄保持人,並且代表臺南市參加全中運,以全力奮鬥到底的精神,感動所有的教練與選手,大會認為堪為典範,頒發給她田徑個人運動精神獎。

品誼透過自拍自製的影片揭露自己,勇敢面對所有因為她的不自覺發出喉音、抽搐而感到異樣的人,告訴更多人關於她的成長故事,鼓勵更多過動兒正向面對自己的生命歷程。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與「還孩子作自己行動聯盟」在四月時策畫舉辦「大大親子影展」後,今年八月又即將在高雄舉辦「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名額真的很少,而且全程免費喔!歡迎快快報名~

過動兒的生命影像書寫,只有你自己來說,最精彩~

台灣這幾年學童被診斷為「過動兒」的比例日益增加,也因此關於過動兒診斷、用藥、以及家庭與學校教育關係等議題,逐漸浮出抬面。然而在媒體報導或是期刊雜誌文章的書寫,甚至是講座、研討會上,往往只看見醫師及學者的討論與見解,還有家長的探問與關懷。卻少有過動兒的聲音,感受以及生命經驗的分享。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課程將帶領學員運用電腦多媒體的分鏡圖像、文字、錄音、旁白、靜態照片、影像剪輯、音樂和音效之混合技巧等,製作出5分鐘的短片,並以個人生命經驗的切入以及對生活中的探索與觀察等為故事主題,在作品中講述自己的生命歷程、經驗與成長故事。

期待透過過動兒分享生命故事,讓社會少一點歧視,多一點理解與欣賞。 Read more »

我的孩子有ADHD該不該吃藥?吃藥前,請先思考這些事情

作者:留佩萱

今年三月,台灣新聞報導指出國會出現質疑國內過動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以下簡稱ADHD) 確診與用藥過於草率的問題。目前,台灣社會也有諸多聲音,針對「有ADHD症狀的兒童」在沒有經過詳細評估也沒有機會嘗試其他非藥物治療方式之下就開始服用利他能 (Ritalin)的現象,憂心非但沒充分檢討甚且擴大而不斷提出呼籲。由於利他能這個藥物被美國緝毒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列管的第二級藥物 (Schedule II drug,和古柯鹼、嗎啡同一個等級) ,過度使用的確有造成高度依賴性的疑慮。

在美國,估計每十位小孩就有一位被診斷為ADHD,在台灣,據兒童精神科估計台灣有5至7%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這幾年來,因疑慮看診的人數也不斷攀升。到底ADHD是什麼?小孩出現過動、分心、衝動行為就是ADHD嗎?當醫生說我的小孩要吃藥時,我還能怎麼做?

2016-06-03_21-36-53

Amen Clinic 網站建議非藥物治療法, 圖下說文:「ADHD 已是持續擴大的全國性健康危機了,但儘管它的確診比以前都頻繁,它依舊是當今被錯誤理解與錯誤診療最多的疾病之一。」

Read more »

小孩吶喊,因為大人聽不見!

李佳燕(全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4期)

自從開始像花婆婆般全台灣四處撒種談孩子之後,每天下班,打開臉書,訊息欄一定會出現好幾封焦慮的父母親來信。打開信,每封都充滿了急切的焦慮,書寫著孩子各種像注意力不足、過動或是情緒不穩的行為,在學校各式脫軌的表現,以及親戚、老師、甚至其他家長們,各樣不滿、擔憂的表達。有的深怕文字敘述的強度不夠,還拍了孩子聯絡簿的照片傳上來,密密麻麻的,都是老師在說孩子有多糟糕;也有些附上錄影,打開來,馬上傳來孩子哭鬧不休的刺耳聲音。

我會先試圖在網路上問看看是什麼狀況,因為有不少情形,只是大人焦慮過度。例如:三歲小孩整天跑來跑去、小孩會玩小雞雞、小孩上課偷玩手機…,這些屬於人類正常的行為,卻被冠以「大人規範小孩,小孩必得要遵守,沒遵守就是有生病嫌疑」來解讀。

很多時候,臉書訊息來來往往幾回,父母親焦慮地說出小寶貝今天在學校惹的禍,我只需以旁觀者的立場,揣測孩子並無惡意的「壞行為」背後可能的因素,幫孩子向父母親解釋,請父母親以孩子的角度重新思考之後,用理解孩子的態度再度與孩子互動。而孩子被同理後,往往會卸下負面情緒善意回應。但是有些時候,這樣的回應,解決得了一時的擔憂與憤怒,在面對更巨大的「災難」時,父母親往往會整個大崩盤,堅持一定要找我談談。

特別記得一位焦慮的母親,她來信寫著:

李醫師:您好!

我的女兒小晴常常發脾氣,大吼大叫,現在剛讀小學一年級。大班時曾帶她到醫學中心看過兒童心智科,醫生判斷是輕度情緒障礙。心理師做測驗,判斷她智能正常,但是有注意力的問題。
她甚至可以在街上大鬧大吼兩小時,我軟硬兼施,通通不吃。老師介紹一家兒童心智科診所,醫師診治完,建議做自費心理治療。但是,做了幾個月,似乎沒有什麼用,反而,小晴很討厭那位心理師。
在走投無路絕望之際,同學介紹了醫師您。小晴目前找不到安親班願意收她,因為她會大吼大叫,完全失控,老師對她束手無策,安親班嚇到婉拒我們再去…我希望有人可以教導我該怎麼引導小晴?請妳幫助我。

吶喊的人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