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孩子的故事

上學只為成績嗎?

李世慶

國中第一次段考結束,學校寄來孩子的成績單,班上第三名,媽媽認為孩子挺不錯的,卻在聯絡簿上看到導師約談的文字。

困惑的媽媽赴了導師的約。一見面,導師單刀直入地說:「李媽媽,你要多要求你的孩子,你看他這次的成績才第三名,他應該有能力考第一名的。」媽媽說:「老師,謝謝你這麼看重孩子的能力,我認為第三名很好啊。」老師停下手邊的工作,正視著媽媽說:「你知道你的孩子IQ排全班第一嗎?既然IQ這麼高,成績也應該要第一啊!我看下課時間他和同學常常都在玩,你要多勸勸他,讓他多用功一點。」媽媽有些犯傻:「可是老師,第三名真的很不錯啊。而且下課時間本來就是要讓孩子喘口氣,他和同學玩有什麼不對嗎?」

飛翔

老師看似有些慍怒,皺著眉頭說:「我沒看過你這種家長,我是為了你的孩子好才請你來談談的,你怎麼就是聽不懂呢?」媽媽更不解了:「我知道老師是為了孩子好,只是除了成績之外,孩子的人生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不一定要將所有的時間都放在課業上啊!」這會兒,老師翻白眼了:「孩子是你的,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只是好心告訴你,你聽不懂我也沒辦法。」於是媽媽謝過老師後趕緊告退。

孩子回家後,問媽媽和老師談了什麼,媽媽如實以告。孩子立刻回道:「我不會把所有力氣都拿來讀書喔,我一定要和朋友玩,但是我會讓自己的成績保持在中上,這樣可以吧?」媽媽回說:「當然可以,成績是你自己的,你想拿幾分,就花多少力氣在上面。」這個孩子也一直遵守著和媽媽的約定,能玩也能照顧功課,大學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科系,今年從研究所畢業。

成績,一直是老師、父母關切的主軸,甚至希望讀教科書就是孩子生活的全部。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與同儕互動,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卻是他們最重視且是成長的一部份,甚而是某些成績不佳,卻仍願意上學的孩子的最大動力。在這個日趨多元的現今社會,期盼老師及父母們的價值觀也是多元的,讓孩子能盡情展現成長的亮光!

叛逆不是病

李佳燕 (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5期)

「李醫師,你不覺得孩子這樣是目無尊長嗎?」、「李醫師,難道你的孩子都沒有叛逆期嗎?」大人與小孩之間的互動,就像人們對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開放的看法般,在現在的大人心中,搖擺不定如秤錘,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而我總是笑著回答:「我是大人,但不是尊長,所以,小孩當然目無尊長,因為根本沒有尊長!」、「我的小孩很難有叛逆期,因為他必須要比我叛逆啊!可是,要比我叛逆,實在有點困難。」

曾有人將送小孩上學,比喻為把小孩丟進叢林,真是傳神不過。孩子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學習尊敬老師、友愛同學、上課坐正、下課討喜;考試時,心領神會老師希望的答案,排名時,義無反顧全力往前衝。小小的我也曾經如此努力克服我無所不在的障礙,去角折翼地當一位人見人誇的模範兒童。但是,「質疑與不以為然」的幼苗,早已悄悄冒芽。

猶記得小學二年級時,上生活與倫理課,課文後面都會有「實踐」。何謂「實踐」?那時根本只識其形、不解其意。「實踐」裡有一條寫著:「要聽從父母的話」,我很不服氣,可也掙扎良久,才敢舉手請教老師:「爸爸媽媽並不是永遠都對,如果他們說錯了,也要聽從他們嗎?」老師的回答是:「再不對,也都是為你們好,還是要聽啊!」我內心自然不以為然,卻不敢再舉手辯駁了。

上國中後,我已經不想再當乖乖牌,我要當回本性畢露的自己。

crazy

Read more »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蔡品誼的分享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即將在高雄啟動 (我要報名)

全中運田徑個人運動精神獎-蔡品誼期待透過過動兒分享生命故事,讓社會少一點歧視,多一點理解與欣賞。

蔡品誼,從小患有妥瑞氏症、過動症、強迫症及閱讀與書寫障礙等多重障礙,今年應屆畢業自台南女中,已通過甄試錄取高師大特教系,她的資賦優異不僅展現在學業成績,因為透過運動克服妥瑞氏症、過動症、強迫症,甚至成為跳遠紀錄五公尺二○,成為臺南女中跳遠紀錄保持人,並且代表臺南市參加全中運,以全力奮鬥到底的精神,感動所有的教練與選手,大會認為堪為典範,頒發給她田徑個人運動精神獎。

品誼透過自拍自製的影片揭露自己,勇敢面對所有因為她的不自覺發出喉音、抽搐而感到異樣的人,告訴更多人關於她的成長故事,鼓勵更多過動兒正向面對自己的生命歷程。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與「還孩子作自己行動聯盟」在四月時策畫舉辦「大大親子影展」後,今年八月又即將在高雄舉辦「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名額真的很少,而且全程免費喔!歡迎快快報名~

過動兒的生命影像書寫,只有你自己來說,最精彩~

台灣這幾年學童被診斷為「過動兒」的比例日益增加,也因此關於過動兒診斷、用藥、以及家庭與學校教育關係等議題,逐漸浮出抬面。然而在媒體報導或是期刊雜誌文章的書寫,甚至是講座、研討會上,往往只看見醫師及學者的討論與見解,還有家長的探問與關懷。卻少有過動兒的聲音,感受以及生命經驗的分享。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課程將帶領學員運用電腦多媒體的分鏡圖像、文字、錄音、旁白、靜態照片、影像剪輯、音樂和音效之混合技巧等,製作出5分鐘的短片,並以個人生命經驗的切入以及對生活中的探索與觀察等為故事主題,在作品中講述自己的生命歷程、經驗與成長故事。

期待透過過動兒分享生命故事,讓社會少一點歧視,多一點理解與欣賞。 Read more »

小孩吶喊,因為大人聽不見!

李佳燕(全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4期)

自從開始像花婆婆般全台灣四處撒種談孩子之後,每天下班,打開臉書,訊息欄一定會出現好幾封焦慮的父母親來信。打開信,每封都充滿了急切的焦慮,書寫著孩子各種像注意力不足、過動或是情緒不穩的行為,在學校各式脫軌的表現,以及親戚、老師、甚至其他家長們,各樣不滿、擔憂的表達。有的深怕文字敘述的強度不夠,還拍了孩子聯絡簿的照片傳上來,密密麻麻的,都是老師在說孩子有多糟糕;也有些附上錄影,打開來,馬上傳來孩子哭鬧不休的刺耳聲音。

我會先試圖在網路上問看看是什麼狀況,因為有不少情形,只是大人焦慮過度。例如:三歲小孩整天跑來跑去、小孩會玩小雞雞、小孩上課偷玩手機…,這些屬於人類正常的行為,卻被冠以「大人規範小孩,小孩必得要遵守,沒遵守就是有生病嫌疑」來解讀。

很多時候,臉書訊息來來往往幾回,父母親焦慮地說出小寶貝今天在學校惹的禍,我只需以旁觀者的立場,揣測孩子並無惡意的「壞行為」背後可能的因素,幫孩子向父母親解釋,請父母親以孩子的角度重新思考之後,用理解孩子的態度再度與孩子互動。而孩子被同理後,往往會卸下負面情緒善意回應。但是有些時候,這樣的回應,解決得了一時的擔憂與憤怒,在面對更巨大的「災難」時,父母親往往會整個大崩盤,堅持一定要找我談談。

特別記得一位焦慮的母親,她來信寫著:

李醫師:您好!

我的女兒小晴常常發脾氣,大吼大叫,現在剛讀小學一年級。大班時曾帶她到醫學中心看過兒童心智科,醫生判斷是輕度情緒障礙。心理師做測驗,判斷她智能正常,但是有注意力的問題。
她甚至可以在街上大鬧大吼兩小時,我軟硬兼施,通通不吃。老師介紹一家兒童心智科診所,醫師診治完,建議做自費心理治療。但是,做了幾個月,似乎沒有什麼用,反而,小晴很討厭那位心理師。
在走投無路絕望之際,同學介紹了醫師您。小晴目前找不到安親班願意收她,因為她會大吼大叫,完全失控,老師對她束手無策,安親班嚇到婉拒我們再去…我希望有人可以教導我該怎麼引導小晴?請妳幫助我。

吶喊的人

Read more »

懶得陪伴之後,藥還是解藥嗎?

from: 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我經常收到許多媽媽焦慮的求救訊息,不過平均每10個S.O.S之中約莫會有3個是以下這一類型的媽媽,她們的問題多半在於長期服用藥物卻無效的孩子,有些打從一開始就對藥物無感,也有些是吃了一陣子之後抗藥,於是她們手足無措,並且這一類的媽媽並不算太少數,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玩正反面轉轉頭

媽媽:「米米妳可以幫幫我嗎?我的小孩吃了X月(或X年)的ADHD藥物,可是一點都沒有改善耶,一樣好辯、一樣滿嘴說不完的藉口,一樣動手打人,一樣脾氣暴躁,一樣成績很爛學習有狀況,我該怎麼辦啊?」

我:「妳試過其他方法了嗎?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讓孩子服藥再說?」

媽媽:「我哪有時間研究甚麼其他方法啊? 我是職業婦女耶!」

我:「可是我也是職業婦女ㄟ,現在是網路時代,妳如果有時間上FB,就應該會有時間替孩子收集資訊啊。」

媽媽:「拜託,妳不知道我都快瘋了,老師三天兩頭抗議要求我的孩子吃藥,醫生也認為他要吃藥,那當然就得尊重專業啦,況且,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和心情去消耗啊。」

我:「那….結果服從老師、遵照醫囑服藥之後,妳的孩子符合期待了嗎?」

媽媽:「就是沒有啊!所以我才想請妳給我建議的嘛!」

我:「好,那妳先帶孩子去驗過敏原,然後嚴格避開過敏原3-6個月讓細胞重新新陳代謝後一切狀況就有機會改善。」

媽媽:「不行啦,我之前有看過妳的文章,但是孩子的爸爸覺得妳的說法太荒謬了,孩子壞就是壞,跟過敏有甚麼關係?」

我:「妳難道不能決定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去驗過敏原嗎?」

媽媽:「不行啦,這樣孩子的爸爸會生氣,家庭和樂很重要吧!」

我:「那妳從飲食方面著手好了,試試這一年先不要讓孩子吃色素、糖類、零食,還有再製食品。」

媽媽:「沒辦法啊,長輩會給啊,而且小孩愛吃零食很正常嘛!還有,我上班的時候誰盯著他?」

我:「那妳帶孩子去運動,溜直排輪、到公園爬遊具、走平衡木、游泳、騎腳踏車。」

媽媽:「不可能啦,哪有時間啊,他平常要上安親班,週末還要補習,而且媽媽總也該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吧? 女人也要愛自己耶。」

我:「其實平時在家每天都可以要求他跳繩,一天500下,還可以玩左右手交換拍球,一天1000下,不須場地又方便,可別小看這些運動,很有幫助的。」 Read more »

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

李佳燕(原文刊登於五月十九日聯合報家庭版)

「你的孩子讀哪一家幼兒園?他們有沒有教英語?教注音符號?有沒有學寫國字?有沒有背九九乘法表?有沒有….」;

 

「你孩子有上英語補習班嗎?有沒有學鋼琴?有沒有上讀經班?有沒有學第二種外國語文?有沒有…」

這是一個大人驚恐不安的時代,也是一個把小孩填鴨到極限的時代。

大人對未來惶惑不知所措,眼看競爭越來越激烈,機會越來越少,便以為越早讓孩子全身裝備,配備齊全,就是通過競爭,打倒群倫,爬到高峰的康莊大道。

於是,我們看到幼兒園的孩子,應該是愛玩愛跳愛叫愛笑的年紀,已經開始被要求乖乖坐好,聽老師講課,不可以起來走動。就算是外國老師說著全美語,孩子聽著蠻夷嚼舌難為聽,一樣要求安靜坐好。

有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四歲,讀中班,作息是:起床,上學,放學,放學後上英語補習班、鋼琴課或心算課,然後回家,開始寫幼兒園的作業。作業內容有數學、國語和英文,有時會再加上畫圖的作業,往往必須熬到十點才能睡覺;如果遇到週末或假日,家庭作業會更多,經常要寫一整天,我著實心疼到扭成麻花了!

顛倒

四歲的孩子啊!四歲孩子的手是要練習自己吃飯,自己穿鞋穿襪子;是要拿著大大的畫筆,把整面牆塗上各種繽紛的色彩;是要到土堆裡挖掘蚯蚓,是要抱起小白兔餵牠吃胡蘿蔔;四歲孩子的腦袋裡,會想著為什麼小鳥會飛,小狗卻不會?下雨天後地上一堆小水窪,後來跑到哪裡去了?今天幼兒園不知道會吃什麼好吃的點心?為什麼那個綁馬尾的小女生可以盪鞦韆盪那麼高?

四歲的孩子,如果上午七點要起床,應該晚上八點就要上床睡覺了,因為他像是正要長高的小幼苗,需要大量的營養和睡眠。四歲的孩子不應該屁股坐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四十分鐘不會動,他應該會像隻毛毛蟲般,想要扭動前進,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父母會說他們並非故意殘害幼苗,這麼做是為了孩子好: 「我們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小時候累一點沒關係,長大才不會受挫折,我們寧可孩子先苦後甘,也不要他們先甘後苦。」講這些話的父母,是如何去思考童年?童年如何論輸贏?比別人早學會寫國字,也同時失去徜徉野外的機會,究竟是輸還是贏?人生不是跑百米,甚至也不是跑馬拉松,他可以是怡然散步。先苦不一定後甘,就怕苦了童年,以後也沒有再甘的時候了。

猶記兒時

李佳燕 (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3期)

應該要來從源頭說起了。我是一位家庭醫師,只是一位家庭醫師,為什麼會對孩子的世界著迷?為什麼只要跟孩子混在一塊兒,就會讓我渾身上下充滿裡裡外外能呼吸自如地自在感與幸福感?

有一天下午,一位母親帶著小二的孩子來找我,我們談了一個小時之後,孩子突然湊到母親的耳朵邊咬舌根,母親聽了,臉上的表情,從納悶到像太陽公公出來了般整個亮起來地笑開了。我看著他們母子的互動,臉上打了個問號,母親說:「孩子說:我覺得李醫師很瞭解我。」

我從這些孩子身上,開始回想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也慢慢瞭解,我如果真的瞭解孩子,那是因為,有一個孩子,一個困頓的孩子,還住在我心裡。

Child-Messy-8207

據我媽口述,從小我就是拖鞋永遠穿反地整天坐在亭仔腳發呆或傻笑,爸媽認定我可能是品管不佳,出了一點小故障的產品。我家兄弟姊妹只要是年尾出生的,通通透過關係提早入學,唯獨我,父母認定我智商有些狀況,不敢讓我早讀,深恐會吊車尾。 Read more »

【專訪】家庭醫師李佳燕:連被兩個保母退貨,好動兒我這樣帶大

本文出處 BabyHome

採訪:武美齡 攝影:黃郁真

家庭醫師李佳燕除了看診,更投注大量時間於過動兒議題,育有好動兒的她,兒子連被兩個保母退貨,小學老師更說:「不曉得怎麼教你這個孩子」,但她看見孩子的不平凡,認為所有孩子只要去除障礙,都能像珍珠發光!大人在檢討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方法前,不應將孩子的不當行為歸咎於過動。

未認識病患前,處方箋我開不下去

李佳燕擔任家庭醫師近30年,未到看診時間的診所前排了四張椅子,這是為了一大早運動完就來等開門的老人們所設置;診間桌上擺滿玩偶,甚至還有迷你聽診器、繪本,這是為了讓孩子們來看醫生不害怕、更有趣。

李佳燕的從醫之路處處皆是故事,她曾想當建築師、作家,最後卻選擇穿上白袍,其實高中時的她就有遠大抱負,念自然組是為了當醫生,醫生能救人,當志向更大時還能救國!沒想到進醫學系後情況急轉直下,「起初我完全不知道念醫學是要用背的!像解剖、神經、血管、肌肉、骨頭…通通要背起來,假如你記憶力好就適合讀醫學系,像我就很討厭不了解一個東西然後去背它。」 Read more »

孩子,只怪我的臂膀不夠長

作者:李佳燕 (原文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2期)

人間事,從來就無法全盤如願。這一路陪伴被懷疑是過動兒的孩子,並非皆大歡喜,全部都像童話般,有個圓滿的結局。我心裡一直藏著一個孩子-小義。

約四、五年前,我收到一位陌生母親的求助信,他們住在新竹,字裡行間,都是淚:

「這封信我打得斷斷續續,期間哭了很多次。昨天,整個人無法入睡,一直想著孩子的點點滴滴,他是很有創意跟聰慧的孩子, 真的需要伯樂的慧眼。開學一個月來,我發現他已經慢慢的對一切提不起勁,甚至悲觀,我真的不知如何幫他!只能傾聽引導規勸,我也進修上了父母效能課,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學習怎麼當個特殊小孩的媽媽。但是自己的心情過分壓抑,昨天終於潰堤。
玩水或是經過電風扇時,停下來拉起衣服吹一下,都沒人做過嗎?其他人做不是錯,我的孩子做,就是行為乖張、衝動控制失調?老師說我的孩子會打人、會罵人,但她沒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起因,直覺就說是我的孩子過動(衝動)作遂!
我很後悔入學前,先跟老師說孩子的狀況。這根本是害了孩子!讓他被貼標籤,讓他失去很多替自己辯解的機會!」

拉距小義的母親希望我介紹一位可信任的兒童心智科醫師,我便推薦了一位熟識的精神科醫師介紹的醫師。兩週後,我又收到她的信:

「週 五看完醫生,我一直處在震驚的狀態下,直到現在。第一次看診,面談約30分鐘,孩子10分鐘,我跟爸爸約20分鐘。問了些學校生活狀況,我不外乎說些孩子 在校狀況與我們的擔心,然後,他就開藥了!我問他:沒有其他辦法嗎?他說對於衝動控制,只能開藥,沒有其他辦法。說真的,我很難過!我不是為藥而去的啊! 我當場,心涼了半截。我拿這一袋利他能回家,就把它供在櫥櫃裡了。我提了一些問題,比如藥的副作用,或是我需要記錄他吃藥後的狀況嗎?他說:『藥的副作用 不大,且是因人而異,紀錄表格,沒有,家長自己注意就好。』然後,他就跟我說:只能再問一個問題了喔 !我五點的病人到了!」

讀了這封信,當下,真是難過得五味雜陳,唯一致歉的方法是回信給她:「這週六,我去新竹看你們。」於是,我家突然有了一個新竹旅遊的行程。

那是一個讓我懷念至今,令我動容的會面。我們在麥當勞邊聊邊玩了三個小時。回到家,我便立即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母親。

給小義媽咪的信: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 Recent E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