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耐心與等待-我這樣陪伴孩子

作者:李怡芳

"姑姑"是我生活中最開心的一個身分。珍惜與每個孩子的相處,因為那都是讓我單純與成長的時刻。

看到蘋果日報6月24日刊登楊淑娟老師寫的”哪來這麼多的孩子需要吃藥?”讓我很難過。其實,許多狀況是父母要負責的。

甜食與部分食物會引發孩子過動,父母的沒耐性與忽略也讓孩子過動,但不是產生病症,而是造成孩子沒耐心、不專心以及希望被注意的過動行為。

也請不要用鑑定結果把孩子貼過動標籤,或輕易用藥物治療,因為愛、包容與引導,才是一帖良藥。

我姪女小三時,曾經被醫師鑑定是"輕度,建議藥物治療"的注意力不集中小孩。現在國三了,班上老師們上課時,喜歡看著她講課,因為在多數學生不想聽課,偷滑手機的課堂上,她是少數會專心聽講、認真筆記、能點頭回應說懂的學生。

國小課業低落的她,這次高中會考在中級B++,她沒服過藥,她的改變來自於大人的陪伴、支持與引導,讓她找到自己的方式學習與成長。

 

當時在醫院做腦波檢測時,姪女問我,她為什麼要做這個檢查時,我都不採用"檢查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等字眼,我告訴她,只是在她成長階段做一次更仔細的健康檢查。為何我要這麼說?因為,我不希望嚇到孩子,讓她以為她是不是不正常,讓她內心有陰影或被貼了標籤;另一方面也不要讓孩子有藉口,拿疾病來合理化自己的不專心。

 

我當時告訴醫生,我不想輕易用藥,而且孩子那麼小,吃藥要吃幾年呢?依賴了藥物,難道要吃一輩子嗎?這是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判定,怎能這麼輕易定論呢!

 

我請教治療師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改善孩子的注意力,醫生才說建議讓孩子"分段做事情"。無論是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都很難專心與持續做一件事,而要求這種特質的孩子,要一次完成一件事或功課,不如將一件事分成幾段,孩子比較容易達到目標。我經常看到很多孩子,是被大人要求處在他沒興趣的空間裡,或做他沒有興趣的事,怎能一味怪孩子不專心呢?

 

還有另一個狀況是,現在父母本身就不尊重、沒耐心與不會等待地在與孩子互動了,父母如何要孩子懂得"尊重、耐心與等待"呢?

 

總之,藥不是萬能,藥也萬萬不能。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