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醫師這麼看

消失在診間的生活世界——讀《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作者:王秀雲(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 本文亦可見於 醫病平台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以下略作《賞識》)是一本為小朋友倡議的書,作者李佳燕則是奔走倡議的醫師。我從書中看到了她嘗試了解每個來到診間的小朋友生活的全貌,包括那些獲得過動症診斷的小朋友

在書中,我們讀到許多這樣的案例:小朋友因上課不專心、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不理想或是其他不被老師認可的行為,老師就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建議要帶去看兒心科門診。在診間,小朋友可能會被問幾個問題,家長、老師則填問卷,即便這個問卷未必能忠實反映小朋友的狀況。之後,許多小朋友就可能獲得「過動」的診斷。

筆者為這本書所寫的序言中有這一段文字:「所有獲得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身分的小朋友中,有多少是名符其實?有多少ADHD只是塊掩蓋其他問題的黑布?有多少是高度競爭的社會中,焦慮的父母(通常是母)、威權而失靈的教育、對小孩有偏見的老師,及彷彿速食的醫療,所打造出來的?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Read more »

為各種特質的孩子,開啟另一扇窗

作者:李佳燕醫師  本文亦可見於UDN 醫病平台

約十年前,我收到一位朋友寄來的信,主題寫「瘋狂看病記」。信上這樣寫著:「我的兒子因為上課不專心,經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也差,老師說我兒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要我們帶去看兒心科門診。上週,我帶兒子去看了高雄的名醫某某某醫師,她簡單問了孩子幾個問題,拿了兩份問卷,說一份給老師填,一份給我填。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還說下次回診,孩子可以不必帶來。我回來填了問卷,發覺孩子並沒有問卷中提到的大部份的狀況。昨天再回診。醫師看了我填的問卷之後說:『我們還是服藥看看,如果服藥之後,成績有進步,那就是有幫助的了!』可以這樣看診就吃藥嗎?我簡直是快瘋了!」

後來,在門診遇到這樣被醫生很快地診斷並開立藥物處方的個案,越來越多:一位我從小嬰兒看診到上小學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老師以隔離並貼標籤的方式處理,導致孩子更憤怒、行為更暴力,因此老師要求父母帶孩子去看診。第一次就診,即被兒心醫師給予診斷並開藥;一位看過好幾位精神科醫師的高二生來哭訴,沒有一位醫生問過他的成長歷程,就只是一直開藥。

Read more »

去除污名,不要忘了過動兒!

被標籤

李佳燕(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337期)

「李醫師,這是真的嗎?我今天一大早,看到報紙的報導,我好害怕啊!我會不會害了我的小孩?我的孩子在小學一年級時,去看兒童精神科,被醫師診斷為過動兒,還開了藥。我只讓他吃了一個學期,因為孩子吃藥後會肚子痛,胃口又變很差,我就沒有再帶他去看病拿藥了。可是,報紙這樣寫,說如果不吃藥,他以後會反社會,甚至會犯罪,這是真的嗎?我覺得是我把他生成這樣的,都是我的錯!孩子是被我害的!我要怎麼辦?」

「我的小孩讀小學二年級,因為上課會自己站起來走來走去,老師要他坐好,他只乖了一堂課,下堂課又開始起來走動。老師要我們帶他去看醫生,說吃藥以後,就會乖乖坐著上課了,而且還告訴我們,要儘快,不宜遲,因為過動症有黃金治療期,過了十歲,就來不及了。老師說錯過黃金治療期,治療更困難,如果再放著不管,以後就會變壞,四處惹禍。李醫師,我們自然不希望耽誤到孩子的治療,讓孩子變成社會的敗類,但是,真的只能吃藥治療,沒有別的辦法嗎?」

標籤的惡循環被標籤 Read more »

孩子要考試,家長竟失眠

文:李佳燕 家庭醫師

資料來源:BabyHome 

「李醫師,可以開幾顆安眠藥給我嗎?」「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事讓妳擔心煩惱到睡不著覺了嗎?」「沒什麼事。。。就我兒子要考期末考了,我實在很擔心,明知道擔心也沒有用,但是,理智上這樣想,睡不著就是睡不著啊!」這是新一代父母失眠的原因-因為孩子要考試,而焦慮到失眠。

我想起兒子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回我到安親班接孩子回家,安親班老師告訴我:「妳兒子這次月考,成績退步很多!」我不經意地回答:「喔!他們最近月考嗎?」老師大概沒有遇到這種連孩子月考日期都不清楚的家長,直言:「妳這個媽媽是怎麼當的?」我那時心裡的感受不是受傷,而是困惑!為什麼父母必須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考試?考試是孩子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啊!我自己小時候上學,父母從來不管我們何時考試?要不要讀書?要讀多用功?我也以同樣的態度,面對兒子的各種考試,因為我要兒子瞭解,也從心裡感受到-讀書、考試、成績,是他的責任,由他自己決定他要花多少精力與時間,而考試的成果、好壞也是由他自己承擔。

聽過太多「陪讀」的父母,考前幫孩子複習功課,幫孩子抓考試重點和考題,甚至先出模擬試題,讓孩子身經百戰之後,真正考試時,寫起試卷來,自然流暢無敵。這其實已經失去考試真正的目的了。

擔心

考試的本意,應該是老師與學生一起拿來瞭解,究竟這個學生對老師的教學,吸收了多少?懂了什麼?哪一個部分仍然有待加強?否則老師每天諄諄教誨,也搞不清楚底下聽講的學生,究竟懂了多少? Read more »

花蓮「過動在不在」座談後聲明

事由:2017年4月23日上午,李佳燕和幸佳慧接受花蓮市明義國小輔導組長王詩雲老師的邀請,至該校演講。演講後約12點10分左右,花蓮精神科王春惠醫師提出數個問題。不料,隨即在4月26日,經友人轉寄,收到王春惠醫師(以下稱王女士)公開發表在她的臉書,並發到精神科醫學會會員群組與眾多老師們的群組,一篇近三千字指控我們的文章。文中所提的敘述,不但有王女士個人添加、曲解、誤導,甚有毀謗講者的意圖。由於程度嚴重,關乎個人名譽、兒少福祉、議題探討之真相與參與權,李佳燕和幸佳慧針對王女士文中涉及他們的部份分別說明於下,並附上幾位聽講人的回饋,以正視聽。

李佳燕的聲明:

1. 王女士文中寫:「我問『請問兩位認為有ADHD這個疾病嗎?』時,李佳燕醫師說:『我不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如果回答錯了,我會被吊銷執照。』以及『我沒有做研究、也不可能做到ㄧ個一個追蹤我建議不要服藥的後來的情形,這些是他自己後來有跟我聯絡的案例』」

首先,我要指出,王女士會在聽完演講之後,還提出這種「詭異」的問題,正表示她並沒有在演講中,聽到或看到我們有否認這個病存在的語言或文字,因為如果她聽到或看到了,她根本無須再提問了。甚至我在放一張投影片時,早已清楚說出有人詢問過我這個問題,而我的回答是確實有這個病。不知為何王女士沒有聽見或聽而不見?

而在她提問時,我回答:「我不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如果回答錯了,我會被吊銷執照。」是為了抗議曾有精神科醫師於2016年6月僅憑一篇三、四年前蘋果日報的記者報導文章,便到高雄市醫師公會指控我違背醫療倫理。因此,本人揣測以王女士看起來並非善意溝通的提問態度與內容,我無論回答什麼內容,都有可能會被斷章取義,或因沒有聽懂而被誤植,因此拒絕回答以保護自己。

另外王女士寫我還回答道:「我沒有做研究、也不可能做到一個一個追蹤我建議不要服藥的後來的情形,這些是他自己後來有跟我聯絡的案例」,這是王女士另一個提問,並非同一個提問,而我當時也不是這樣回答的,本人回答的原音是:
「我沒有做研究。我討厭研究的原因是因為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通通都是我們要珍視的部份,不是研究個案。我不會追蹤每個孩子,只有他們繼續再來找我時的例子,我當然無法每個都追蹤,就好像我們每個病人的狀況一樣(我的意思是醫師門診診療,並不會追蹤每一個病人的情況,是大家都一樣的。)。但有些繼續回應時,我很開心他們回應我說孩子進步的狀況,這真的是很開心的事情,有這樣的孩子存在,是不可否認的。我最氣的就是完全否認這樣的孩子存在。」

所以,本人完全沒有說「我建議不要服藥」這七個字,此七個字是王女士自己加上的。

2. 王女士於第二點質問我:「請問李醫師鼓吹民眾有ADHD不要服藥的立論基礎是建立在什麼地方呢?」

本人要在此提出嚴重抗議,本人自始至終,從未如王女士所寫的「鼓吹民眾有ADHD不要服藥」。我是提醒,當判斷有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狀時,須注意容易造成誤判的一些情況;並提供除了藥物之外,老師與父母可以協助孩子的各種方法。提供藥物之外的各種方法,本是老師和家長最需要也最實務的知能。這樣的講述與王女士自己想像「鼓吹民眾有ADHD不要服藥」相去甚遠!王女士誤解太大! Read more »

安親班帶大的孩子們

李佳燕(本文刊在於人本教育札記335期)

邀請更多的孩子和他的父母來診間談話,越談,我心越沉重,許多孩子在學校,行為表現讓老師頭疼,對課業學習缺乏熱誠與興趣,問題不在孩子,是與教育現場有關,而家庭生活更是脫不了干係。

家裡的父母又何嘗願意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說起來,更是無奈至極。有什麼父母願意讓孩子在「偽」單親的狀況下成長?有什麼父母會不希望天天看著孩子長大變高壯?有什麼父母會願意把孩子托給安親班、才藝班、補習班、美語班到晚上七點、八點、九點,甚至十點?有什麼父母會希望每天見到孩子時,只剩催促孩子聯絡簿拿出來簽名、快洗澡、快去睡覺,什麼聊天說地的時間都沒有?沒有!沒有!都沒有!沒有這樣的父母,可是,全台灣卻佈滿這樣的父母,他們不願意有這樣的居家生活,他們希望跟孩子有更充裕互動的時間,但是,他們被工作逼著走,為家計每天早出晚歸。這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悲歌,並非單獨個體可以改變的現實。

都已經是國中一年級的小男生,媽媽帶著前來。當然是因為在學校惹事生非,從來沒有停過,孩子直接告訴我:「我已經被記了五支警告,還被老師罰寫反省單,好像已經寫了十幾張,太多張了,不記得幾張了。」

而孩子對老師記他警告的反應是:「我告訴你喔,同學都很喜歡我啦!上課的時候,坐在我四周的同學,都會很嗨,妳看,我是不是很厲害!」 Read more »

考第一名,為了您們的笑容啊!

作者:李佳燕

  「我們完全沒有給他壓力啊!他考試考差了,我們也從來不曾責備過他,更不可能打他。我們告訴他,無論他考幾分,考第幾名,都沒有關係,凡事盡力就好。」

我望著孩子頭頂一大圈,不多瞧幾眼也難的奇異光禿。嚴格說來,那不能以光禿形容,因為那一片與周圍比較之下,明顯稀鬆許多的髮量,並非如推草機推開的平整一片草坪,而是像麻雀烏鴉或蝗蟲胡啃過的一簇簇稻草叢。不想讓孩子覺得尷尬,我只停留了幾秒,便刻意挪移開了眼光。

「但是,月考一到,他便一面讀書一面抓頭髮,讀一個晚上的書,拔得滿地都是頭髮。考試成績公布出來,只要名次退步了,他更是邊哭邊拔頭髮。我們一再勸他,沒有關係,下次更加努力用功,把名次掙回來就好了啊!可是,他根本聽不進去…」
考試中
看得出來,明明是青春煥發的十二、三歲英挺俊少年,卻因為計較於學業成績,而外貌走樣,父母有說不出來的心疼,苦口婆心道盡各種說詞,卻仍然難挽孩子為了紓壓,像抓到安撫奶嘴般地隨手往頭頂一抓的反射。

「如果他考了全班第一名,你們會不會給他什麼獎勵?」
「那是一定會的,鼓勵他要維持下去啊!他很重視榮譽,也是值得嘉許的。」
「所以,你們還是希望他努力考第一名?」
「是啊!這是很自然的吧!大家不都是這樣嗎?」 Read more »

下次失火時,吃冰淇淋吧!

李佳燕–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32期

「李醫師,拜託妳看看我的孩子…老師堅持說我的孩子是過動兒,必須要吃藥,可是,我不認為…我帶孩子去V醫院,醫師說他確實是過動兒,吃藥才能改善;我又帶他去K醫院,醫生卻說不像,要我再觀察即可,先不必吃藥。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啊? 如果妳可以跟我的孩子談談,我會比較放心…。」

Dancing Little Girl

from: http://bit.ly/2kpGnmg

一再接到這類的電話或訊息,我總是會再詳問,孩子有哪些狀況,讓老師或家長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然後,透過父母所說的內容,進一步向父母建議,也許可以先做某些生活上的調整,孩子讓大人傷透腦筋的言行,可能便會有所進步;或者改變家長傳統一板一眼的教養觀,說服家長重新建立養兒育女的開放理念。如果嘗試過後行不通,再來安排晤談的時間。

實在是因為希望帶孩子來談話的個案太多了,而每一個孩子雖然都不同,家長所遇到的挫折與擔心,卻是大同小異。經常是跟一個家庭談完,腦海裡會想起之前的那個家庭,還有更早之前的那個家庭….。然後,總有一個衝動,想開個懷疑孩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的父母支持成長班,可能對這些父母會更具立即的成效。

不過,有些父母的來電或來信,卻急急如律令,讓人聽來讀來,覺得不立即協助,便會造成孩子和整個家庭的大不幸;或者父母彷彿已經為了孩子,竭盡所能,甚至技窮力竭,瀕臨溺斃之際,需要有人及時伸出援手拉起父母。

那天,我便是接到一通這樣的電話。

Read more »

是誰貼了孩子標籤?

作者:李佳燕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30期)

  一位婦女戴著口罩與太陽眼鏡進到診間,我完全無法辨識她的面容,很明顯的,這也是她的目的。當她脫掉口罩與太陽眼鏡之後,我看到一張左眼圈腫起瘀青、擴散到整個左臉頰的清秀臉蛋。

長期參與婦女運動與家庭暴力的防治,我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景象。聽著她敘述被毆打的事由與經過,我的心像被萬箭射穿,從未如此沉痛過。

她在一個公開的場合,為了安慰家有過動兒的父母們,因此告訴大家她的兒子也是過動兒,而且已經持續服藥治療了五年。後來被先生知曉,竟然因而被痛毆!

傷心

她的兒子上小學之後,作業總是寫不完,考試成績差,又經常與同學起爭執,母親本希望慢慢教導孩子,給孩子時間,讓孩子適應學校,並學習與同年齡孩子相處的眉角。但是父親堅持不能等,必須立刻就醫服藥。這孩子是在父親的堅持,母親無力反駁之下,踏入看診服藥的童年人生。

先生對她嘶吼大罵:「我好不容易把我們的孩子,藏起來藏了五年,不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兒子是一個在看精神科、吃精神科藥的病人,妳卻公開告訴其他不認識的陌生人,妳這種母親是何居心?」

為什麼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孩子,是要被人藏起來的?父母不願意讓他人知道,是因為害怕什麼?擔心什麼?為什麼這個疾病被視為一種污名? Read more »

懷疑孩子是過動兒前,大人可以做的10件事

文:李佳燕 家庭醫師(出處:BabyHome

從前,孩子不乖教不聽、打不改,我們都會感慨無奈地說:「沒辦法,就是生到這種調皮搗蛋的小孩!」如今,隨著醫療的發展,藥物的發明,這群孩子被歸類為可能是罹犯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玩

因此,像流行病一般,現在四處都聽到誰家小孩有過動症,搞得阿公阿嬤、爸爸媽媽、老師們,大家都很緊張,孩子好動、愛講話、成績不理想、上課不愛聽、功課總是寫不完、老是在學校惹事生非….,都很容易聯想到:我家的孩子是不是過動兒?就算你自己不擔心,親友鄰居、老師、其他家長也會好心好意地提醒你:「是不是帶去給醫師看一下,比較放心一點?」

我們便會聽到帶孫子的阿嬤問:「我的孫子整天都一直跳、一直叫,不會停,他會不會是過動兒啊?」一問之下,才知道孫子才八個月大!也有因為兩歲的孩子,老是講不聽,父母就懷疑孩子是過動兒的。在整個育兒圈,尤其關心育兒新知的照顧者,呈現「聞過動即色變」過度擔心的狀態。

身為孩子最親近的大人,如果孩子有好動、無法專心等行為時,我們除了擔心,可以先協助孩子做某些生活的調整。

1. 請盡量讓孩子每天睡飽

大人睡不飽,只會打瞌睡,但是小孩睡眠不足,行為表現跟過動兒差不多。最近的研究更指出,即使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如果能培養好的睡眠習慣,他過動的情況也會改善。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