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新書 ”親愛的大人” 出版前
李佳燕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一位家庭醫師,為什麼特別關注過動兒?」這必須感謝我的兒子,他教我看待孩子要接近孩子的想像。
我們為兒子選擇了一個快樂似天堂的幼兒園。沒有寫字,沒有背書,更沒有功課,只有在綠草坪上奔跑玩遊戲,在教室角落演戲捏黏土。上了小學之後,卻遇到始料未及的挫折,兒子坐在老師必須特別關照的特別座。在兒子每天一貫「我不要上學!我為什麼要上學?」的質問聲中,我得以有機會重新審視教育現場對孩子的影響,當然包括負面的傷害;也開始質疑校園傳之已久加諸在孩子身上的種種規範與評價,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然後,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帶來我的診間。他們有的是我從出生就認識的孩子,卻在上小學之後,被老師標籤為過動兒,要求父母帶去醫院做鑑定,因為我是他們的家庭醫師,便希望先聽聽我的意見;也有熟識的朋友寫信給我,細數孩子從老師要求帶去看醫生,到看病診斷給藥的過程,讓朋友覺得既驚訝又荒謬的點點滴滴。我倏然想起,當年若非我和先生都是醫生,兒子是否也有可能遭逢同樣的命運?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