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篩檢,不應只是兒童精神醫療問題!

楊添圍(精神科醫學會理事)

為什麼許多問題,會成為醫療問題,所謂醫療化(medicalization)呢?這問題的形成,絕對不是因為單方面的醫療意識形態,或是主流診斷學的概念所造成。筆者懷疑,這問題的起因之一,是來自於政府組職,福利系統,或是教育體系,無法對於某些特殊行為,提供個別化,高人力高成本的處遇,因此,借用某些可能包括特定疾病診斷治療,讓問題醫療化,也讓醫師不自覺地,成為,柔性或隱性社會控制的一環。這時候,質疑醫師的診斷系統與意識形態,其實也消解了部份對於政府組織,福利系統或教育體系應有的檢討。

對於新北市過動症全面篩檢的問題,也可作如是觀。精神疾病診斷對於被診斷者以及家屬而言,恐怕不是單純醫病關係、專業倫理或診斷醫療的問題。例如,當嚴重精神疾病被福利化,代表著身心障礙津貼與各項稅賦與公共費用的減免,當兒童精神科診斷成為接受特教與服務的門檻,已經成為台灣精神醫療與社會福利盤根錯節的結構現實。在這些制度設計下,精神科醫師不僅要承擔診斷治療的提供者,還要負擔教育體系,社會福利的過度期待,更要扮演面臨民眾強大服務需求時的擋土牆。此時,苛責精神科醫師過度診斷,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筆者殷切期待,對於我們下一代的政策善意,應該有更深入與豐富的思考。在質疑精神科醫師過度診斷開藥處方之外,或許更應該進一步詢問,朱市長與新北市,是否將過動症,只著重在精神醫療診斷與治療一件事情上?孩童家長,老師以及其他家長,除了將某些兒童標定為過動症需要接受專業治療之外,是否有任何方案或計畫可以進一步理解這些孩童,而避免汙名化,疾病化?除了過動症藥物治療之外,學校是否提供個別化的教育協助?對於中下階層沒有資力配合非藥物治療與尋常教育方案的家庭,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協助方式?朱市長與新北市政府,或許可以引領出不一樣的道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