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十一月 2023

【訊息轉貼】被尊重的孩子才會更想合作,也能理解處罰的意義

轉貼自Right Plus 多多益善被尊重的孩子才會更想合作,也能理解處罰的意義活潑好動、有話直說的阿 Q,升上小學三年級,第一次遇見言語粗暴、會動手動腳、不能被挑戰的大人,好困惑;同樣身為老師的阿 Q 爸媽,在眾人面前被老師直言:「你們的孩子有問題」、「請你們帶去看醫生」,也是萬般困惑。

轉學是個漫長的決定,重建信任就像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又酸又苦澀。沒想到新班導面對阿 Q 的特質,竟然像施了魔法般,看起來什麼都沒做,實際上一切都不一樣了!

阿 Q 搖身變成班上的人氣王,葛來分多天天加十分,爸媽也終於不必再害怕晚上又聽到 Line 響起。

「有時候大人稍微寬鬆一點、減少非必要的管理,孩子的創造性就出來了。這個寬鬆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要有清楚、可明確執行、經過充分說明的規則,並且老師自己也要做到。」

「現在的小孩有自己理解全貌的方式。老師們需要成長,也需要常問問孩子的感受,和行為背後的原因。孩子若能學會表達自我、練習溝通,就能避免用情緒來包裝自己的想法。」

任教 10 多年的阿 Q 媽媽,如何看待老師管理班級的困境,和父母夾在師生之間的角色?趕緊來聽節目!

►►點我聽善盡天良 https://us.rightplus.org/PD2EP49
❐ 多多為你畫重點:

01:06 孩子在摸索自我,爸媽也是

07:12 為什麼這個老師不一樣?!

16:30「你們的孩子有問題」

25:19 轉學後,又變回人氣王

31:24 是家長也是老師,親師關係何解?

39:28 給孩子空間,不代表什麼都不管

45:48 把規矩說清楚,老師不用變保母

51:56 孩子要練習說,大人要練習聽

☛ 節目企畫:莎拉 /聲音編輯:孫銘宏

*本集節目由 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 支持,多多益善獨立製作完成。

「如果時間重來,我不會聽老師的話。」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下)

本文經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轉貼自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編按:「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 ADHD)是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多多益善去年 11 月推出「不乖又怎樣」專題,今年更進一步,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上、下篇「經驗採訪」和 1 集 Podcast 節目,探討疑似過動的孩子在被帶進診間「之前」,不同家庭如何認識過動的掙扎與學習。

本系列上篇分別呈現國小六年級的阿 Q、剛升高中的樂樂,以及大學生汪子淳,在「過動」和「有問題」等標籤下,如何經歷困惑與摸索,也呈現 3 個不同階段孩子與青少年的心聲。(「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下篇則探討「良好的對待」會如何讓同樣特質的孩子,得到全然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如何在親師關係的壓力或協助下,跟著孩子一起轉念、改變自我。


示意圖、非受訪當事人/by Alston Huang on flickr

不僅是學校,林文珮也會面對家中其他長輩對樂樂的指點。基於父母的面子,她堅信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於是更嚴格要求樂樂的課業跟行為規範,不聽話或沒做到就懲罰,「因為我不知道還能怎麼做。」

這樣的負面輪迴一路持續到樂樂升上國中。當時,林文珮已經瀕臨情緒崩潰邊緣:「我差點打去家暴專線,因為我害怕把樂樂傷得更深,所以想找安全的地方安置他。」 Read more »

「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本文經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轉貼自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編按:「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 ADHD)是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多多益善去年 11 月推出「不乖又怎樣」專題,今年更進一步,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上、下篇「經驗採訪」和 1 集 Podcast 節目,探討疑似過動的孩子在被帶進診間「之前」,不同家庭如何認識過動的掙扎與學習。

本系列上篇分別呈現國小六年級的阿 Q、剛升高中的樂樂,以及大學生汪子淳,在「過動」和「有問題」等標籤下,如何經歷困惑與摸索,也呈現 3 個不同階段孩子與青少年的心聲。

下篇則探討「良好的對待」會如何讓同樣特質的孩子,得到全然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如何在親師關係的壓力或協助下,跟著孩子一起轉念、改變自我。

示意圖/by Midjourney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