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本文經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轉貼自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編按:「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 ADHD)是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多多益善去年 11 月推出「不乖又怎樣」專題,今年更進一步,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上、下篇「經驗採訪」和 1 集 Podcast 節目,探討疑似過動的孩子在被帶進診間「之前」,不同家庭如何認識過動的掙扎與學習。

本系列上篇分別呈現國小六年級的阿 Q、剛升高中的樂樂,以及大學生汪子淳,在「過動」和「有問題」等標籤下,如何經歷困惑與摸索,也呈現 3 個不同階段孩子與青少年的心聲。

下篇則探討「良好的對待」會如何讓同樣特質的孩子,得到全然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如何在親師關係的壓力或協助下,跟著孩子一起轉念、改變自我。

示意圖/by Midjourney

今年升高一的樂樂,過去培養許多興趣,他喜歡畫畫、爬樹、用美工刀刻橡皮擦將它們組裝在一起、收集植物種子跟形狀奇特的石頭,或探索附近罕為人知的祕密小徑。媽媽林文珮(化名)笑說樂樂很有創意、好奇心強、擅長手工藝、想法天馬行空。

然而,從幼兒園一路到國小,林文珮卻頻繁收到老師對兒子的「告狀」,聯絡簿滿滿都是紅字。根據林文珮自己與老師的觀察,樂樂時常健忘、不專心、愛講話、動來動去,也無法按照規矩排隊。

「樂樂『收放』比較慢。」林文珮舉例,當一群孩子在教室裡奔跑玩樂,老師發現後下令停止,這時其他的孩子會停下腳步,但樂樂無法立刻暫停,往往因此被老師罰抄課文。「他需要幾分鐘的冷靜期,但老師還要帶班級,沒辦法等這些時間。」

另外,有次小學國文課教月亮,老師正講解嫦娥奔月的民間傳說與吟詠月色的古詩,樂樂靈機一動,舉手說月球表面坑坑洞洞、嫦娥不住在那裡,且第 1 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應該是阿姆斯壯,卻讓老師覺得干擾課堂進行。

又或是在美勞課,老師要求學生按照步驟、用積木排出某個形狀,樂樂嘗試以其他方式把積木堆高,反而被老師罵,認為樂樂無法按照指令做事。諸如此類的情境層出不窮,林文珮無奈說,收到越多告狀,她對樂樂的態度越嚴厲,因為樂樂「永遠不符合老師的期待」。

這些不符合「群體規範」、「社會框架」的言行舉止,總讓樂樂被貼上「奇特、不聽勸、愛頂嘴」的標籤。許多老師認為樂樂「有問題」,懷疑他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會明示或暗示提醒家長要帶孩子就醫。

而越被定義成「不乖」,又越常碰到老師的不合理對待。小學時有老師曾說樂樂專注力有缺陷,要他每天回家要跪著拖地,「身體動起來腦袋才會發育」,甚至有老師直接罵樂樂「笨蛋」、「垃圾」。

更多時候,樂樂會感到委屈。例如和同學發生衝突時,即使雙方都有錯,卻只有樂樂要承擔被罵的責任。久而久之,樂樂慢慢選擇低頭不語,甚至將壞事「選擇性遺忘」,但焦慮仍會反映在生理上,他開始睡不著、咬筆頭、用手搓東西。

「老師告狀時,家人都不太願意聽我說,我說了以後,他們雖然也會抱著質疑的態度問老師,但老師的說法會比較傾向他是對的,家人大部分還是會採納老師的說法,道歉的都是自己。」樂樂說。

「很多老師都希望我變『正常』,他們希望我上課不要講話,乖乖坐好。就算我做的很多是不影響別人的事情,像是在課本上畫畫、把橡皮擦屑收集起來當黏土,老師也很不喜歡我這樣做,說我很幼稚、很過動。」

「老師和同學都會用奇怪的眼光看我,有時壓力很大,會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感覺很受傷。」樂樂話鋒一轉:「我不想跟家人討論這些事,他們可能沒辦法接受,我不希望他們困擾,放久忘記就算了。家人知道得太多,有時我自己想起來不舒服,他們聽到也會難過。」

而被他人指認「過動」的樂樂,又是怎麼認識這件事?「我覺得過動的人很特殊,特殊就容易被別人欺負,所以我想變正常。」他說:「但這樣就要逼迫自己放慢思考的速度,變得很不像自己。」

「以前我很會爬樹,喜歡畫畫和撿植物種子,但被罵以後,我會盡量不讓自己做這些事。後來發現以前做得到的事情,現在都做不到,也不怎麼做了。」問樂樂現在喜歡做什麼?他只回答:「我不知道。」

示意圖、非受訪當事人/by COSCUP on flickr

全文,請前往「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如果時間重來,我不會聽老師的話。」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