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parenting

「如果時間重來,我不會聽老師的話。」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下)

本文經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轉貼自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編按:「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 ADHD)是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多多益善去年 11 月推出「不乖又怎樣」專題,今年更進一步,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上、下篇「經驗採訪」和 1 集 Podcast 節目,探討疑似過動的孩子在被帶進診間「之前」,不同家庭如何認識過動的掙扎與學習。

本系列上篇分別呈現國小六年級的阿 Q、剛升高中的樂樂,以及大學生汪子淳,在「過動」和「有問題」等標籤下,如何經歷困惑與摸索,也呈現 3 個不同階段孩子與青少年的心聲。(「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下篇則探討「良好的對待」會如何讓同樣特質的孩子,得到全然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如何在親師關係的壓力或協助下,跟著孩子一起轉念、改變自我。


示意圖、非受訪當事人/by Alston Huang on flickr

不僅是學校,林文珮也會面對家中其他長輩對樂樂的指點。基於父母的面子,她堅信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於是更嚴格要求樂樂的課業跟行為規範,不聽話或沒做到就懲罰,「因為我不知道還能怎麼做。」

這樣的負面輪迴一路持續到樂樂升上國中。當時,林文珮已經瀕臨情緒崩潰邊緣:「我差點打去家暴專線,因為我害怕把樂樂傷得更深,所以想找安全的地方安置他。」 Read more »

「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本文經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轉貼自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編按:「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 ADHD)是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多多益善去年 11 月推出「不乖又怎樣」專題,今年更進一步,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上、下篇「經驗採訪」和 1 集 Podcast 節目,探討疑似過動的孩子在被帶進診間「之前」,不同家庭如何認識過動的掙扎與學習。

本系列上篇分別呈現國小六年級的阿 Q、剛升高中的樂樂,以及大學生汪子淳,在「過動」和「有問題」等標籤下,如何經歷困惑與摸索,也呈現 3 個不同階段孩子與青少年的心聲。

下篇則探討「良好的對待」會如何讓同樣特質的孩子,得到全然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如何在親師關係的壓力或協助下,跟著孩子一起轉念、改變自我。

示意圖/by Midjourney

Read more »

懶得陪伴之後,藥還是解藥嗎?

from: 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我經常收到許多媽媽焦慮的求救訊息,不過平均每10個S.O.S之中約莫會有3個是以下這一類型的媽媽,她們的問題多半在於長期服用藥物卻無效的孩子,有些打從一開始就對藥物無感,也有些是吃了一陣子之後抗藥,於是她們手足無措,並且這一類的媽媽並不算太少數,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玩正反面轉轉頭

媽媽:「米米妳可以幫幫我嗎?我的小孩吃了X月(或X年)的ADHD藥物,可是一點都沒有改善耶,一樣好辯、一樣滿嘴說不完的藉口,一樣動手打人,一樣脾氣暴躁,一樣成績很爛學習有狀況,我該怎麼辦啊?」

我:「妳試過其他方法了嗎?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讓孩子服藥再說?」

媽媽:「我哪有時間研究甚麼其他方法啊? 我是職業婦女耶!」

我:「可是我也是職業婦女ㄟ,現在是網路時代,妳如果有時間上FB,就應該會有時間替孩子收集資訊啊。」

媽媽:「拜託,妳不知道我都快瘋了,老師三天兩頭抗議要求我的孩子吃藥,醫生也認為他要吃藥,那當然就得尊重專業啦,況且,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和心情去消耗啊。」

我:「那….結果服從老師、遵照醫囑服藥之後,妳的孩子符合期待了嗎?」

媽媽:「就是沒有啊!所以我才想請妳給我建議的嘛!」

我:「好,那妳先帶孩子去驗過敏原,然後嚴格避開過敏原3-6個月讓細胞重新新陳代謝後一切狀況就有機會改善。」

媽媽:「不行啦,我之前有看過妳的文章,但是孩子的爸爸覺得妳的說法太荒謬了,孩子壞就是壞,跟過敏有甚麼關係?」

我:「妳難道不能決定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去驗過敏原嗎?」

媽媽:「不行啦,這樣孩子的爸爸會生氣,家庭和樂很重要吧!」

我:「那妳從飲食方面著手好了,試試這一年先不要讓孩子吃色素、糖類、零食,還有再製食品。」

媽媽:「沒辦法啊,長輩會給啊,而且小孩愛吃零食很正常嘛!還有,我上班的時候誰盯著他?」

我:「那妳帶孩子去運動,溜直排輪、到公園爬遊具、走平衡木、游泳、騎腳踏車。」

媽媽:「不可能啦,哪有時間啊,他平常要上安親班,週末還要補習,而且媽媽總也該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吧? 女人也要愛自己耶。」

我:「其實平時在家每天都可以要求他跳繩,一天500下,還可以玩左右手交換拍球,一天1000下,不須場地又方便,可別小看這些運動,很有幫助的。」 Read more »

教育才是我們共同的方向

作者:黃俐雅(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副主任)

以真誠的心如實映照問題

曾有位蒙面客來辦公室申訴她孩子的社會老師不適任,她說反應給學校也沒用,教務主任說老師很認真是家長自己該調整。問她是對老師的哪些行為有意見?她批哩趴拉很憤慨的說一堆,通常,對於一直講不停的對象,在對方情緒稍有出口後,堅定溫和的問她些問題,讓問題引導她去思考,除不被對方的繁瑣糾葛住,也能讓對方有機會覺察到自己。
Castelluccio Dreaming [EXPLORE]
我把抓出的要項跟她做確認:一是不滿老師的期中評量有口頭報告、二是不滿期末筆試試卷有兩題問答, 媽媽用力的點點頭。我問她為何不認同口頭報告?她說她的孩子習慣以筆作答,口頭報告會影響成績,我試著讓她換個角度想想:有沒有其他小孩喜歡口頭報告?她激動的說她不管別人,但那是她孩子的弱項。我再問:筆試會不會對某些學生可能是弱項啊?她提高音量說基測只有筆試又沒有口試!由於表情太用力,掛在她臉上的口罩往下滑一些,她趕緊把它往鼻樑上拉,天氣熱辦公室又沒開冷氣,她帶帽子蒙口罩的實在辛苦,問她要不要拿下來? 她仍不放心的說絕不會讓我們知道她的身分。

至於問答題部分她說孩子根本不知如何回答,問她孩子的困難是什麼?  她說讀了書也不知該怎麼回應。「是看不懂題目嗎」?媽媽說:「課本範圍那麼多,誰知道要取哪段回答啊!考選擇與是非題孩子分數就會比較高」。

一路談下來我約莫理解問題在哪裡了;我說:你孩子在你面前都是你講話給他聽吧?媽媽詫異的看著我,我說:回應問答題跟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關!起碼要看懂題目、對於學過的內容有所理解、能整合並表達出來、不怕出錯且對沒把握的有勇氣去嘗試。 Read more »

科學家證明「自由玩樂」能建造更好的大腦

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在我的童年時代,70-80年代,還沒有繽紛玩具或三C科技產品的時代,塞滿童年的最多記憶就是「和街坊鄰居一起玩」的影像了。我總記得小時候意外聽到一些長輩們的對話,當他們在一旁邊聊天邊聊小孩時閒聊的評語:「你看XX好會玩」「就怕他以後不愛唸書,沒前途」「哎呀,別擔心,那種小孩才靈活,懂得怎麼應對與生存!」…..

這些話,對年幼的我來說有著魔法般的咒語,或許因為它帶有某種善意的安慰,我便自動將它們擷取下來當作護身符一樣的牢記著。後來,在成長過程裡,這些話漸漸濃縮為「會死背書的孩子不見得聰明,但會玩的孩子腦袋一定好。」儘管,這說法在我們的社會裡,似乎還是角落裡以謙虛姿態彈奏的弱音,但是在我有了社會歷練後,更能認同那是一句既簡單又明瞭的道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學理與研究,也這麼證明著。 Read more »

我得在這無聊的地方待幾年?

作者:蘇紋雯
10478146_655416097871715_8765309315441121246_n
暌違三十年,又一次參加小學畢業典禮,瞠目結舌,了無新意。

市長沒有來(幸好沒有來),來了市長代表,然後是議員議員議員⋯一群和孩子不相干的人發表情感從缺的演說。小螃蟹上台領獎的時候臉好臭,簡直不忍心拍照了,如何能怪孩子呢?我不是當事人也覺得好委屈。

 

Read more »

我的孩子讀小一……….

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蒐集adhd的小故事一位小孩讀小一的母親,應該是已經忍耐許久,實在快氣爆,在臉書上貼文,接著一群有經驗沒經驗的母親紛紛獻計與安慰,特別在此分享。
如果你的孩子恰也遇到這類吹毛求疵的老師,或者你的孩子運氣好,是遇到懂孩子的老師,讀來應該更有感觸。教育啊教育,不是學習遵從無意義的規定,不是要安靜不說話。

如果孩子能(或者是”敢”)請教老師許多不明究理的規定之原由,我們的孩子才是開始學會思考;如果老師能條理分明地回答孩子的疑問,我們的老師才是開始教導孩子什麼是平等、尊重與文明。

小一孩子的母親臉書上寫著: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