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英文資料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ICF核心分類 ICF Core Set for ADHD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所臨床組 李嘉玲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翁士恆 助理教授

文章出處:愛彌兒,愛我們的孩子

一、概述

    此篇文章旨在介紹「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的核心分類。我們首先使用大家較為熟知的DSM及ICD診斷系統,來瞭解ADHD的診斷準則;接著在第二部分我們要把另一個分類系統,「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介紹給大家認識;知道ICF以後,第三部分是簡介ICF研究中心的核心分類計畫;接著第四部分,我們就來看此計畫中,ADHD核心分類的編製過程以及目前的進展;最後做個小結,並附上此篇文章的參考資料。

圖1. ADHD ICF 核心分類編制與開發團隊。

圖1. ADHD ICF 核心分類編制與開發團隊。

Read more »

ADHD 臨床現場的分裂與對話:以ICF為參照的反思

作者:東華大學 翁士恒

這篇文章中,我們來談ADHD這個這個「疾病」被理解與使用的方式與其在醫療與生活世界間可以開展的角度。在醫療空間中,「疾病」需要被精確的確診但是在生活空間中,「疾病」可能帶來偏見與歧視。在醫療空間中,「復原」指的就是病症的消解,但在生活空間之中,「復原」指的是怎麼活的更好。因此,怎麼讓疾病的理解可以有更多人文脈絡,有著如余德慧所追尋之柔適照護的質地(李維倫,2015),本文引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這個國際通用的標示系統對於疾病的思考,希望讓「對話」可以再度交集。

前言與反思:用藥,錯了嗎?臨床現場的分裂

過動與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的用藥爭議是最近在台灣兒童心理臨床現場的熱門話題,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與質疑DSM診斷系統之書籍的中譯版也相繼問世,對於這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之流行有諸多質疑。而由立法委員針對過動兒用藥所提出的質詢、與由某非營利組織所提出的省思論點,被一些兒科精神醫學專業人員認為是反精神醫學的運動以及山達基宗教的組織活動,讓注意力與注意力不足症候群兒童的用藥爭議蒙上一層模糊的紗罩,臨床現場的對話也變得困難。因為對於用藥與精神醫學權力位置的批判,一些教育現場實踐者與人文心理學家的行動與書寫受到了一些精神科醫師的強烈質疑[1]

臨床專業的對話總是好事,尤其是對於受苦的一群孩子與家長,但專業間走向歧見與對立,傷害最大的也會是家長與孩子。一方面對於醫療專業來說,針對疾病而用藥改善是核心的專業信念;另外一方面,對於非醫療專業,執著於用藥所忽略的家庭教育與社會缺失危及兒童的自主權與主體性,需要被嚴厲審視。這兩方,是否能從對立走向對話,是這篇文章所殷切盼望形成的方向。

ADHD的孩子該不該用藥?是不是用錯藥?是不是在不該用藥的時候用藥?在我自己身為兒科臨床心理師的經驗中,的確常常有著有如分裂的自我面質。尤其當身處不同的地理空間設定,常存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理解途徑。在醫院中,我可能進行完一個ADHD的神經心理衡鑑評估,確認了在家庭與學校至少兩個社會情境以上的顯著過動與專注症狀,開始與家長及教師討論用藥的時間與後續行為的處理。而在另外一個面對身體暴力與侵害的社福機構中,我看著孩子飽受欺凌暴力的歷史,理解他在學校暴力的緣由,而他的醫師從不願知道孩子的受暴史,僅專心調整著藥物與爆衝的行為影響,因為理解孩子,我強烈質疑著如此重大劑量藥物對他的使用是否合適。在不同的兩個臨床現場,藥物開啟了兩個性質迥異的照顧時空,有著近乎分裂的兩種臨床敘事。這幽靈,也一直在用藥爭議的空間中遊盪。

如何讓精神專業說服質疑者其用藥考量了孩子的個人特質與生存困境?如何和其他專業合作形成用藥所預期形成的幫助與效用?這是在步出醫療空間時最直接面對的困境。

這篇文章中,我們來談ADHD這個這個「疾病」被理解與使用的方式與其在醫療與生活世界間可以開展的角度。在醫療空間中,「疾病」需要被精確的確診但是在生活空間中,「疾病」可能帶來偏見與歧視。在醫療空間中,「復原」指的就是病症的消解,但在生活空間之中,「復原」指的是怎麼活的更好。因此,怎麼讓疾病的理解可以有更多人文脈絡,有著如余德慧所追尋之柔適照護的質地(李維倫,2015),本文引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這個國際通用的標示系統對於疾病的思考,希望讓「對話」可以再度交集。

ADHD的症狀之外,有著更以生活為底蘊的存在脈絡

ADHD 的症狀之外,有著更以生活為底蘊的存在脈絡

疾病的另一種視野,從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談起

Read more »

我的孩子有ADHD該不該吃藥?吃藥前,請先思考這些事情

作者:留佩萱

今年三月,台灣新聞報導指出國會出現質疑國內過動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以下簡稱ADHD) 確診與用藥過於草率的問題。目前,台灣社會也有諸多聲音,針對「有ADHD症狀的兒童」在沒有經過詳細評估也沒有機會嘗試其他非藥物治療方式之下就開始服用利他能 (Ritalin)的現象,憂心非但沒充分檢討甚且擴大而不斷提出呼籲。由於利他能這個藥物被美國緝毒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列管的第二級藥物 (Schedule II drug,和古柯鹼、嗎啡同一個等級) ,過度使用的確有造成高度依賴性的疑慮。

在美國,估計每十位小孩就有一位被診斷為ADHD,在台灣,據兒童精神科估計台灣有5至7%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這幾年來,因疑慮看診的人數也不斷攀升。到底ADHD是什麼?小孩出現過動、分心、衝動行為就是ADHD嗎?當醫生說我的小孩要吃藥時,我還能怎麼做?

2016-06-03_21-36-53

Amen Clinic 網站建議非藥物治療法, 圖下說文:「ADHD 已是持續擴大的全國性健康危機了,但儘管它的確診比以前都頻繁,它依舊是當今被錯誤理解與錯誤診療最多的疾病之一。」

Read more »

康乃爾大學教授:ADHD的自然治癒法

幸佳慧編譯

康乃爾醫學院的臨床精神病學教授,兼精神病藥物學主任的理查.費德曼(Richard A. Friedman)去年底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文章「ADHD的自然治癒」A Narture Fix for ADHD。針對ADHD變成美國年輕人當前最盛行的精神疾病與大量用藥的現象,提出有研究根據的新見解與呼籲。以下翻譯整理該篇文章:

2015-03-01_21-16-24

近來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有ADHD的人,其實天生就是「追求新奇」(novelty-seeking)的構造,事實上這是個進化上的獨特優勢。這些人跟大部分的人比起來,他們覺得日子因為過於常規、缺乏刺激,腦中的報償迴路沒有被給予足夠燃料而顯得意興闌珊。

為了彌補這樣不足,他們因此被新奇經驗給吸引,對於現代生活裡軍團式嚴格控管的生活結構,感到極為不耐與焦躁不安。簡單說來,有ADHD的人,也許根本沒有病,那些一連串不符合我們當代文化期待的行為特徵,也不是病

Read more »

運動,就是孩子的利他能!

讓我們的孩子跑跑跳跳,多運動,反而可以增進學習的效果,並促進學習的動機,甚至有穩定精神的作用,影片裡講述了好幾個美國做的研究,孩子的行為與學習讓你擔心嗎?不是要孩子多多坐著寫字、背書,而是讓他多多出門去運動!

RUN,JUMP,LEARN-HOW EXERCISE CAN TRANSFORM OUR SCHOOL!

 

科學家證明「自由玩樂」能建造更好的大腦

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在我的童年時代,70-80年代,還沒有繽紛玩具或三C科技產品的時代,塞滿童年的最多記憶就是「和街坊鄰居一起玩」的影像了。我總記得小時候意外聽到一些長輩們的對話,當他們在一旁邊聊天邊聊小孩時閒聊的評語:「你看XX好會玩」「就怕他以後不愛唸書,沒前途」「哎呀,別擔心,那種小孩才靈活,懂得怎麼應對與生存!」…..

這些話,對年幼的我來說有著魔法般的咒語,或許因為它帶有某種善意的安慰,我便自動將它們擷取下來當作護身符一樣的牢記著。後來,在成長過程裡,這些話漸漸濃縮為「會死背書的孩子不見得聰明,但會玩的孩子腦袋一定好。」儘管,這說法在我們的社會裡,似乎還是角落裡以謙虛姿態彈奏的弱音,但是在我有了社會歷練後,更能認同那是一句既簡單又明瞭的道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學理與研究,也這麼證明著。 Read more »

ADHD有必要全面篩檢嗎?

蕭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教授)

最近因為著手收集一些有關兒童「過動症」(ADD 與ADHD)的媒體論述資料,因此特別留意國內外媒體的相關報導。拜網路科技發達之賜,社群媒體交相連結,做為讀者的我們,每日坐收的新聞資訊,四通八達,無遠弗屆,由於可以從不同的來源、通路接收訊息,交相比對之後,常能衝破台灣主流媒體或主流社會固有的價值限制。

國內媒體最近有一個報導,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卻對國家的幼苗—兒童影響重大,值得深入探討。報導中說新北市衛生局率先針對國小學童進行ADHD的全面篩檢和免費診斷評估,讀來不禁讓人捏一把冷汗。似乎新北市政府很為這項「進步」的政策,做為全國的表率,而引以為榮。由新北市的官網得知,朱立倫市長認為,國內的ADHD盛行率有 8% ,但卻只有 2% 的小孩接受治療,因此有 6% 的家長不知道如何面對 ,所以要藉由全面篩檢,來做「專業的鑑定」。 Read more »

【英國衛報】美國專家說:「兒童的過動並不是真的疾病」

美國神經科學專家說:「兒童過動不是病,若有其他比藥物有效或更有效的介入方法擺在眼前不用,卻執意採用藥物,那是不用腦的便宜了事。」

 2014-5-5 下午 05-20-54

【美國專家說:「兒童的過動並不是真的疾病」】
幸佳慧譯自2014年3月30日《英國衛報》

世界頂尖的神經科學家布魯斯低.沛瑞博士Dr Bruce D Perry(他的研究被英國勞動與退休部長依恩.當肯.史密斯肯定)公開建議說:「ADHD 過動症並不是真正的疾病。」

沛瑞博士拜訪英國,拜會史密斯與健康部部長傑若米.行特時,沛瑞告訴《觀察報》說:ADHD 的標籤含括的是一組很寬廣的症狀,他說:「最好把它想成是描述就好,如果你想察看那標籤達到什麼樣的狀態,那將很驚人,因為我們任何每個人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都將符合起碼一些標準。」

派醋甲酯藥物的處方簽,像是用來治療被診斷為ADHD兒童的利他能,從2007年的42萬次到2012年的65萬次,激增了56%。這種精神興奮劑是被用來刺激腦中某個部位,好改變心智與行為的反應。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