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與發展遲緩
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許禮安 醫師
最近和某教授聊天,發現近來連偏鄉的孩子都被診斷「過動症」或「發展遲緩」。對於過動症,我早就覺得可能過度診斷,雖然這應該是現代社會快速變遷所產生的「進化」。我都很認真的說:也許將來主宰下個世代的會是「過動兒」,應該被淘汰的是我這種動作太慢的「遲緩兒」吧!
學校的老師當然喜歡乖巧的孩子,笨一點沒關係,只要聽話就好,團體生活不容許特立獨行的小孩,這是老師的基本人性。因此,太過活潑好動的聰明孩子,很容易被老師定義為調皮搗蛋,老師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看精神科檢查。沒想到現在連動作太慢的孩子,都會被老師貼上標籤了。
進了精神科,就無法「正常」的出來,因為沒有「正常」這個診斷名稱,多數醫師會為業績著想,不願給病人退掛,只好隨便貼個疾病名稱,有了病名不開藥又沒有業績,當然就順便開藥給孩子吃,開始吃就不能隨便停藥,這是普通醫師在有問題的醫療制度之下的基本人性,一連串的基本人性造就出許多「假性」的過動兒和遲緩兒。
我說:照道理正常與異常的分界是個「鐘形曲線」,正常的在中間佔絕大多數,極少數異常分布在兩端極限。可是這個概念在台灣眼科診斷「近視」已經被打破,中學生近視的佔七、八成,理論上沒有近視眼就變成有病。我說:有些醫師潛意識希望大家都有病,不然,如果大家都健康,那醫師不就要去喝西北風,而醫師的老婆和小孩只好寄給別人養。
可是,我忽然想到:現在的正常線恐怕會是個水平線,假如是個水平線,例如三十人一班的國小孩子,就會變成:有十個過動症、十個發展遲緩,只有剩下十個是正常的孩子。或者甚至是倒過來的鐘形曲線,變成多數人都不正常。那麼,將來多數人投票表決說「我們」才是正常的,原來「正常」的就會變成是有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