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我所知道的孩子-李佳燕醫師專欄

下次失火時,吃冰淇淋吧!

李佳燕–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32期

「李醫師,拜託妳看看我的孩子…老師堅持說我的孩子是過動兒,必須要吃藥,可是,我不認為…我帶孩子去V醫院,醫師說他確實是過動兒,吃藥才能改善;我又帶他去K醫院,醫生卻說不像,要我再觀察即可,先不必吃藥。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啊? 如果妳可以跟我的孩子談談,我會比較放心…。」

Dancing Little Girl

from: http://bit.ly/2kpGnmg

一再接到這類的電話或訊息,我總是會再詳問,孩子有哪些狀況,讓老師或家長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然後,透過父母所說的內容,進一步向父母建議,也許可以先做某些生活上的調整,孩子讓大人傷透腦筋的言行,可能便會有所進步;或者改變家長傳統一板一眼的教養觀,說服家長重新建立養兒育女的開放理念。如果嘗試過後行不通,再來安排晤談的時間。

實在是因為希望帶孩子來談話的個案太多了,而每一個孩子雖然都不同,家長所遇到的挫折與擔心,卻是大同小異。經常是跟一個家庭談完,腦海裡會想起之前的那個家庭,還有更早之前的那個家庭….。然後,總有一個衝動,想開個懷疑孩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的父母支持成長班,可能對這些父母會更具立即的成效。

不過,有些父母的來電或來信,卻急急如律令,讓人聽來讀來,覺得不立即協助,便會造成孩子和整個家庭的大不幸;或者父母彷彿已經為了孩子,竭盡所能,甚至技窮力竭,瀕臨溺斃之際,需要有人及時伸出援手拉起父母。

那天,我便是接到一通這樣的電話。

Read more »

是誰貼了孩子標籤?

作者:李佳燕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30期)

  一位婦女戴著口罩與太陽眼鏡進到診間,我完全無法辨識她的面容,很明顯的,這也是她的目的。當她脫掉口罩與太陽眼鏡之後,我看到一張左眼圈腫起瘀青、擴散到整個左臉頰的清秀臉蛋。

長期參與婦女運動與家庭暴力的防治,我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景象。聽著她敘述被毆打的事由與經過,我的心像被萬箭射穿,從未如此沉痛過。

她在一個公開的場合,為了安慰家有過動兒的父母們,因此告訴大家她的兒子也是過動兒,而且已經持續服藥治療了五年。後來被先生知曉,竟然因而被痛毆!

傷心

她的兒子上小學之後,作業總是寫不完,考試成績差,又經常與同學起爭執,母親本希望慢慢教導孩子,給孩子時間,讓孩子適應學校,並學習與同年齡孩子相處的眉角。但是父親堅持不能等,必須立刻就醫服藥。這孩子是在父親的堅持,母親無力反駁之下,踏入看診服藥的童年人生。

先生對她嘶吼大罵:「我好不容易把我們的孩子,藏起來藏了五年,不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兒子是一個在看精神科、吃精神科藥的病人,妳卻公開告訴其他不認識的陌生人,妳這種母親是何居心?」

為什麼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孩子,是要被人藏起來的?父母不願意讓他人知道,是因為害怕什麼?擔心什麼?為什麼這個疾病被視為一種污名? Read more »

懷疑孩子是過動兒前,大人可以做的10件事

文:李佳燕 家庭醫師(出處:BabyHome

從前,孩子不乖教不聽、打不改,我們都會感慨無奈地說:「沒辦法,就是生到這種調皮搗蛋的小孩!」如今,隨著醫療的發展,藥物的發明,這群孩子被歸類為可能是罹犯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玩

因此,像流行病一般,現在四處都聽到誰家小孩有過動症,搞得阿公阿嬤、爸爸媽媽、老師們,大家都很緊張,孩子好動、愛講話、成績不理想、上課不愛聽、功課總是寫不完、老是在學校惹事生非….,都很容易聯想到:我家的孩子是不是過動兒?就算你自己不擔心,親友鄰居、老師、其他家長也會好心好意地提醒你:「是不是帶去給醫師看一下,比較放心一點?」

我們便會聽到帶孫子的阿嬤問:「我的孫子整天都一直跳、一直叫,不會停,他會不會是過動兒啊?」一問之下,才知道孫子才八個月大!也有因為兩歲的孩子,老是講不聽,父母就懷疑孩子是過動兒的。在整個育兒圈,尤其關心育兒新知的照顧者,呈現「聞過動即色變」過度擔心的狀態。

身為孩子最親近的大人,如果孩子有好動、無法專心等行為時,我們除了擔心,可以先協助孩子做某些生活的調整。

1. 請盡量讓孩子每天睡飽

大人睡不飽,只會打瞌睡,但是小孩睡眠不足,行為表現跟過動兒差不多。最近的研究更指出,即使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如果能培養好的睡眠習慣,他過動的情況也會改善。 Read more »

關於分數與名次,隨風而逝吧!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9期) 李佳燕

觀看台灣今日的中小學教育,與我們當年被罵到棄之如屎的填鴨式教育,實在差距不大。改變了外在的制度,改不了老師父母對學校教育的認知,變不了老師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一切都是枉然。

當年,我們為了考試成績和排名,有人為之驕傲,有人因而自卑。那是個明明朗朗依考試成績把孩子分成特優班、次優班和牛頭班的年代。我們在這樣的價值觀中長大,因為一直都是常勝軍,也不覺得有任何違和。直到年紀漸長,當知道歐美社會是不排名次的的時候,好生驚訝,才有機會重新思考,考試的目的是什麼?排名是什麼意義?

而孩子也教我們,在錙銖必較、分分都比的競爭中長大,難道是我們透過教育所栽培的社會人,所期待的重要特質嗎?
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孩子,因為考了第二名,竟然痛哭憂鬱到失眠,讓我回想起,考試與排名次,從小如何在我身上鑿痕,讓我來說說我與考試排名邂逅的故事。

寂寞背影
小學一二年級,除了盼望兒童節的到來之外,還會有幾天快樂的日子,因為那幾天很特別,老師不像平日在台上講個沒完,講到你身上像有數百隻蟲在叮咬卻不得動彈。兒童節鐵定在四月四日,那幾個特別的日子,則是不知何時突然便來臨了。到學校,老師會發下一張張印有題目的紙,只要在上面像畫押樣塗塗寫寫,就可以回家玩耍,而且,老師會變身成聖誕老公公,竟然沒有回家作業!開心啊!

Read more »

為何這些幼兒園,被我列入不往來名單?

文:李佳燕 家庭醫師(出處:BabyHome)

還記得孩子兩歲半時,我開始幫他物色優質的幼兒園。先讓孩子上一家「小小幼稚園」。這幼兒園的名稱是兒子自己取的。選擇這家幼兒園是因為大家口碑好,老師良善,缺點是大多在戶內活動,戶外空間小。

我遵照前人的建議,事先帶孩子去玩了幾天,見孩子玩得歡喜,以為一切妥當。不料,從第一天開始,預料中的啼哭出現了,老師說沒有關係,孩子慢慢會適應。而後,一天比一天,來勢更兇猛的嚎哭掙扎,甚至半夜惡夢連連,一再哭醒。我們知道,因為年幼尚無法清楚表達感受的孩子,正用他身體的本能,在反應他的不舒適與害怕。

幼兒園

Read more »

不要讓孩子太小學寫字!

李佳燕

你幾歲開始執起筆來,不是為了塗鴉,而是寫字?五歲?六歲?
你的孩子呢?三歲?四歲?
我們的孩子每天花多少時間在學習寫字,練習寫字,重覆寫字?半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
寫字,是多少孩子一旦踏上求學之路以後的夢饜!
不知有多少幼教專家一再提醒,不要讓幼兒園的孩子執筆寫小小的字,要讓他們揮大筆暢快畫圖,因為他們的幼稚小手,小肌肉群尚未發展完全,可是,又有多少父母聽進了這些呼籲呢?

小小孩寫字

Read more »

我不想告訴你我的暑假生活

李佳燕(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8期)

一對父女,笑盈盈步入診間,兩位我都是初次見面。

如果生病的是小孩,只要是可以開口說話,無分年齡,我的看診習慣,一般會先正式地問孩子本人:「你今天怎麼了?為什麼要來找醫生阿姨(婆婆)呢?」。眼前坐著的是一位十歲的小女孩,我整個身子面向孩子,彎腰向前正視著她,問她今天有哪裡不舒服嗎?看她神色自若,精神飽滿,不像正遭受發燒感冒拉肚子之苦的小寶貝。

孩子望著爸爸,欲言又止,似有難言之隱。爸爸才娓娓道來,原來,孩子昨天在班上大哭後,突然頭暈、喘不過氣、四肢發麻到甚至無法走路。老師看了非常焦急,趕緊把孩子的父母叫到學校,請父母帶孩子去醫院做身體檢查。

我聽了心裡大概有個譜了,心跳等基本的身體檢查過一切正常之後,我必須重塑當時的場景。再問孩子:「哇!聽起來,你那時一定很難過,可不可以告訴醫生阿姨,你大哭頭暈,甚至沒有辦法走路之前,是發生了什麼事?那時班上怎麼了嗎?」孩子點點頭,毫不遲疑地回答:「昨天一上課,老師要我們每一個小朋友,都要上台先說我是誰,然後再報告暑假生活。老師聽了很生氣就罵人…」我想,這孩子是上台說了什麼胡言亂語的話嗎?連講個應該是很有趣的暑假生活話題,都能把老師惹火了!

我說:「你是講了什麼呢?老師聽了會那麼生氣?」孩子猛搖頭,趕快澄清說:「不是我!老師不是在氣我!老師是在氣另外一個小朋友!」等等,所以是另一個小朋友惹老師生氣,然後我眼前這個看起來真的頂乖巧,一點也不像白目一族的小女孩,卻心情激動到「過度換氣」了?

父與女只好繼續引導孩子把狀況講清楚:「好,那能不能告訴醫生阿姨,你上台講暑假生活,講什麼呢?有沒有跟同學分享什麼好玩的事情呢?」孩子又盯著爸爸,然後淺笑搖搖頭:「我就說我是某某某,我的暑假是去安親班,在安親班寫暑假作業,寫下學期的功課,回家跟弟弟玩,有時候可以看電視,爸爸媽媽放假時,有時候會帶我們去大賣場,其實就跟沒有放暑假一樣的生活…」聽起來,真的是平淡無奇地過完童年非常寶貴的暑假生活。 Read more »

請用道理說服孩子

李佳燕(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7期)

  東方式的教養態度,一向是只要求小孩必須聽從大人的話語,大人說的話是否有道理,小孩毫無可置喙的餘地。從小我們就聽到耳爛的一句話:「嬰仔人,有耳無嘴」,把這種父權至高無上的精神,可謂形容到極致。

可是,現代的孩子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出生,吸吮著平等的奶水成長,滋補著民主的營養茁壯,他們有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遇見不公不義的現象,欲去之而後快的衝動,遠遠強於必須顧及大人顏面的斟酌。

而大人呢?大人有感受到時代的脈動嗎?有多少大人仍緊抱著過去威權的習慣不放,與孩子的互動,依舊停留在「我說一就是一,小孩子給我閉嘴!」的封建時代呢?有些大人其實也體認到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不能再沿襲上一代的模式,只是生命經驗中缺乏平等自由精神的模式可學習,不知該如何運作?甚至擔心會造成放任違常的不堪結果,因此更是捉拿不定。

當孩子漸漸長大,大人繼續堅持以傳統態度教養孩子,或者停留在「沒大沒小」的惶恐中,而孩子卻要求以現代平等的方式互動時,衝突於焉產生,而且層出不窮。

這樣的衝突,不只發生在已伶牙俐齒的青少年,事實上,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只是我們總愛以某種疾病來名之,例如:情緒障礙或者過動。

被老師說是情緒障礙的四歲孩子來到了診間一個多小時,與我談笑自如,即使在我與母親談話時,他時而依偎在母親身邊聽著,有時無聊了,也只是自己找有趣的東西玩,在診間他找到了聽診器和我的磁鐵玩具,完全不打擾。

yellow-face-angry-2400px

當我拿出人本製作的「好話牌」與母親分享時,他靜靜在旁聽我唸著好話,眼睛閃光熠熠;當我與他分享神奇寶貝卡時,曾經被醫師診斷為發展遲緩的孩子,發揮了閃爍奪眼的聰慧。他先選了四張卡片,說那是他爸爸有抓到的寶。可是繼續翻著卡片,他有難以割捨的猶豫,他又拿了兩張,告訴我:「這兩張,是我媽媽幫我爸爸抓到的喔!」我說:「好啊!也送給你。」翻到最後,我看他又取出兩張卡片,我等著聽他拿什麼理由來說服我。結果,這孩子說:「這兩張神奇寶貝好漂亮喔!我希望我爸爸可以抓到他們!我可以拿回去給我爸爸看嗎?」我當然說:「好!」我找不出理由可以拒絕啊!

這孩子簡直是天生的談判協商人才啊!母親也說他們去露營時,這孩子鮮少在自家的帳篷裡,都在別人家的帳篷串門子。這樣的寶貝,在幼兒園為何會被認為有情緒障礙呢?母親舉例說:有一回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洗手台洗手,洗手洗成玩水,玩水玩到互相潑水,搞得小朋友們衣服都濕了。老師出來禁止,孩子不聽從,繼續玩水,老師硬把孩子抓進教室,孩子抗拒大哭,老師在抓小孩時,甚至被孩子抓傷。 Read more »

成績不好,是哪一種病啊?

作者:李佳燕

企鵝父母今年四月,美國邁阿密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越來越多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可能與老師和家長對孩子要求越來越高的學業表現有關。我讀到這篇文章,腦海裡,立刻浮現一個接一個的孩子…

經常有媒體記者採訪我時,會問我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看妳費那麼多心血,是什麼原因使妳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特別關注?」

除了因為自己生養了一個自由自在的孩子,讓我有機會重新觀看台灣教育的現況,進而發覺原來這樣的教育,只適合乖巧讀書會筆試的孩子,對於多元特質的孩子,根本缺乏接納的空間。再加上有位親戚的孩子,因為考試成績差,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兒,而且必須服藥,也真服藥了一段時間。這孩子,從小便與我親近,當我知道當時讀小學的他,正在固定服藥時,因為不解,還曾經主動打電話詢問他的主治醫師。

我開始感受到這個疾病原來已經侵門踏戶,進入我的生活圈,而不只是教科書上的一個病名。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往事了。

但是最主要的起火點,則來自約七、八年前,朋友寫給我的一封信。

她寫道:

「兒子因為上課不專心、考試考不好,老師好意建議我帶他去看兒童心智科。我帶孩子去看了高雄地區頗負盛名的兒童精神科名醫,結果,醫師看了孩子一眼,詢問了我幾個問題之後,就要我帶幾張問卷回去填寫,同時叮嚀下回就診,只要帶問卷來即可,孩子不必帶來。我認真寫了問卷,覺得孩子並沒有問卷所提的多數情況,因此大多填『沒有』。回診時醫師看完問卷,仍開藥要孩子服用,我問醫師:『可是我覺得我的孩子與問卷說的情況並不相同,也許他只是愛玩,嫌上課太無聊,為什麼還是要服藥?』醫師回答:『沒關係,我們可以服藥來做診斷啊!如果他服藥後,成績有進步,就是有幫助的啊!』」

我收到朋友這封標題寫著「瘋狂看病記」的信之後,感受到她夾雜著憤怒不滿與不知所措的情緒,便約她長談。 Read more »

叛逆不是病

李佳燕 (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5期)

「李醫師,你不覺得孩子這樣是目無尊長嗎?」、「李醫師,難道你的孩子都沒有叛逆期嗎?」大人與小孩之間的互動,就像人們對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開放的看法般,在現在的大人心中,搖擺不定如秤錘,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而我總是笑著回答:「我是大人,但不是尊長,所以,小孩當然目無尊長,因為根本沒有尊長!」、「我的小孩很難有叛逆期,因為他必須要比我叛逆啊!可是,要比我叛逆,實在有點困難。」

曾有人將送小孩上學,比喻為把小孩丟進叢林,真是傳神不過。孩子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學習尊敬老師、友愛同學、上課坐正、下課討喜;考試時,心領神會老師希望的答案,排名時,義無反顧全力往前衝。小小的我也曾經如此努力克服我無所不在的障礙,去角折翼地當一位人見人誇的模範兒童。但是,「質疑與不以為然」的幼苗,早已悄悄冒芽。

猶記得小學二年級時,上生活與倫理課,課文後面都會有「實踐」。何謂「實踐」?那時根本只識其形、不解其意。「實踐」裡有一條寫著:「要聽從父母的話」,我很不服氣,可也掙扎良久,才敢舉手請教老師:「爸爸媽媽並不是永遠都對,如果他們說錯了,也要聽從他們嗎?」老師的回答是:「再不對,也都是為你們好,還是要聽啊!」我內心自然不以為然,卻不敢再舉手辯駁了。

上國中後,我已經不想再當乖乖牌,我要當回本性畢露的自己。

crazy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 Recent E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