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五月 2014

記花蓮「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論壇

作者:李佳燕

20131215 在淒風寒雨中的花蓮東華大學,溫馨飽滿的一天–記第八場「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論壇。

先要說,第一回踏進東華大學,一大早,從東華大學會館踏出門時,「哎喲!」我心裡暗叫一聲,錯錯錯,不該現在才踏出門的!!!東華座落在綠山下,綠山被白雲帶環繞,整個就如在仙境,而我僅如在仙境十分鐘!連主持人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李維倫主任都說,至今他仍會不時拿起相機拍照,因為東華每天都有不同的景緻啊!

謝謝明慧籌畫這場研討會,讓我們開了好大一扇窗,欣賞到開滿花朵的後山風景。明慧與我分享她本來不會騎馬,卻因為想運用馬術帶特殊孩子,而經營了馬場,也真的看到許多感人的成果,看到被診斷為過動的孩子,由騎馬中,得到成就與滿足,不必服藥。

後山有三勇士:我一定要大力推薦東華大學來主持的三位老師:一是李主任,二是同系的愛丁堡大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博士翁士恒老師,三是人類發展學系彭榮邦老師。三位主持人均是飽學之士,而且完全認同與積極表達願意一起努力的學者,簡直是一拍即合。這是八場論壇以來,我遇過理念最相挺也最勇敢的一群老師,句句字字皆有力而動人。 Read more »

你的孩子有過動症嗎?這要看住在哪個國家而定

 作者:曾凡慈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在我們的生活世界當中,幾乎每個人都多少有過生病的經驗。根據教育部的辭典,生病是指「生物體發生不健康的現象」,而醫學正是「研究治病的科學」。從這樣的定義看起來,社會學對於這種生物領域方面的事情,似乎就沒有什麼可說話的餘地?這當然並非如此。

醫療作為社會控制的制度

早在1948年,美國社會學者Talcott Parsons即對現代社會中病痛與醫師的角色進行分析, 並據以提出「醫療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制度」,控制的對象就是病人,因為生病會使人無法克盡社會職責。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可以試想如果社會中生病導致失能甚至死亡的人數太多,這個社會就可能面臨瓦解的危機。在這種概念化之下,生病就是違常,而醫師必須進行診斷並據以治療,盡可能使病患回歸正常狀態。由此可知,當這樣的取向將生病視為一種違常行為,它就不只具有統計學上偏離平均值的意義,也涉及負面的社會評價。即使我們個人可能喜歡偶爾生個小病,好讓自己能從工作、學習或其他社會角色中暫時撤離,但在集體的層次上,健康無疑被認為是一種可取的 (desirable) 狀態,「健康」與「正常」,「生病」與「不正常」幾乎成為同義詞。

當然醫療不會是社會控制的唯一擔綱者,其他還有諸如宗教、法律、教育等等。然而,相較於其他的控制機制,現代醫療體制的獨特性在於:其事業乃植基於具有普世價值的健康之上(雖然健康的定義可能不一),並且是由被認為道德中立客觀、並配備科學權威的專家來掌控。在當代社會中,我們還可觀察到一個明顯的現象:也就是人類生命/生活中有愈來愈多原本屬於正常生命過程或是偏差行為,都被貼上疾病或是異常的標籤,前者如巷子口幾篇好文中曾談及的懷孕生產、養兒育女,美麗與否,或如喜怒哀樂種種悲歡情緒如今都可能被指向不同的病名;後者則是例如犯罪、物質濫用、不符常規的性活動等過去屬於司法、道德範圍的問題,現在則愈來愈納入醫療的管轄領域。 Read more »

Recent E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