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說過動研討會裡的生命故事 & 我的故事

作者:葉恩宜

你的孩子被老師說注意力不足過動嗎?
你以為呢?你的感想是什麼?帶孩子去看兒童精神科或兒心科醫師的門診時,
那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你感覺如何?有沒有話要說呢?
當醫師開過動症的藥物給孩子服用時,
你又有何看法?我們希望探討台灣的教育狀況,
與兒童精神科的看診現況。這麼多孩子被家長,
老師和醫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這麼多孩子在服用過動症的藥物,
就竟是怎麼一回事?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嗎?是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還是醫師看診也有問題呢?請你與我們分享你的經驗與想法,
我們希望透過集體的力量,能改善這些狀況,還給孩子做自己,
讓孩子像個孩子地長大。你的經驗分享對我們尋找出解決之道,非常的重要!
                                       (引自李佳燕醫生)

 

壹、緣起(個人立場)

先前去叁加了一場成大醫學院舉辦的”當我們同再異起”研討會後。有群人,又展開了一場”研討會”的籌備計畫,也是我一直以來最關切的一群特別的孩子,孩子們的人權/權益問題(即將登場的研討會名稱為:”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

我們是一群反對過度依賴藥物的社會人士,裡頭包括醫生,大學教授,老師,家長,社會團體,保母等等!我就這樣從手邊的工具開始畫圖,要放在粉絲專業上的照片,想要的就是畫圖來呈現這個團隊。圖一:是我手邊的工具,曾經在第一線的教保人員都該具備的工具。也是我102/1/11(五)晚上開始動工,擔心延遲了這麼有意義性的研討會會前工作啊!而我起初的想法是,用圖畫的方式呈現,”拒絕孩子變”是以糖果來呈現,意涵為:一般的家長或者老師給糖?不給糖?的態度與理念以及兒心科醫生評估”過動兒”給藥?或不給藥?的見解和解決之道。”罐頭”就是不讓孩子變成藥罐頭(圖一:我的工作地點就在房間狹小空間裡完成/我和女兒一起製作的唷)。

圖一:手邊的工具

圖一:手邊的工具

圖二:第一次畫的圖

圖二:第一次畫的圖

圖二:是我第一次的圖畫,與佳燕醫生討論過後,原本,是我的概念的第二個方法,完成下圖三:(ADHD)就是畫了4個罐頭 ,裡頭共有4個小孩,有女生穿著中性的衣服,男生則是穿著粉紅色的裙子,另外,2個小小孩,就是有色人種(繪本/和英出版)的繪本中,討論種族議題下,我們還可以如何看待這群孩子呢? 上面的糖果還是我原本的意涵:用包裝糖果以及美國糖果來呈現!(PS:5顆糖果就是利用第一幅圖畫剪下來的,是我女兒剪下來又重新塗顏色。)

圖三:完成圖(放在粉絲頁的圖)

圖三:完成圖(放在粉絲頁的圖)

圖四:我可愛的寶貝女兒雙手放滿了糖果

圖四:我可愛的寶貝女兒雙手放滿了糖果

 

圖四:是我可愛的寶貝女兒雙手放滿了糖果
給糖?不給糖?

給藥?不給藥?

給利他能?還是給健素糖??

這是,以我的角度和立場去省思:我可以是家長也可以同時身為教師,對於這樣的議題我非常支持!過動兒需要的是您更深入的了解他/她,以及耐心的陪伴他/她們找出適合的教學模式或者相處之道!也展開了我現在所做的事情。

 

 

 

貳、說我們的故事、生命故事

一、欣賞”腦海奇航”這宣導片~找出問題點

引言人:李世慶老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用陪伴耐心愛心,用孩子的角度去探究這些行為問題(6/15)

影片中的背景是一間”追究”小學,那天是星期五下午3點;課堂的課桌椅是排排坐的,嚴肅戴眼鏡的女老師對著郭棟說:沒帶課本去後面罰站,可不可以請你安靜一點!!

影片中2個小男生主角,有著明顯的對比:乖乖牌學生 VS 活潑好動又充滿好奇心冒險態度的學生;2者互相羨慕對方,乖乖牌學生符合社會價值觀下的產物(好學生/成績表現優異)。

活潑好動又充滿好奇心冒險態度的學生,在我那個6年6班的年代就是不良學生(小混混/小太妹/不愛唸書、考試成績低落/學習意願差…..)不服從學校校規,制服不好好穿,書包要斜側背,要穿包鞋不穿綁鞋帶的/制服上衣要拉出來的,私底下對於事務充滿挑戰,冒險,好奇~為什麼只能聽從大人的指令。劇中的郭動這角色,呈現著冒險好動的真實一面,他在教室無法專心安靜下來,被老師責備:又忘記帶課本,請到後面去罰站;在罰站的當下,又被外頭飛機的聲音吸引著。如果這是妳/你是班上的孩子,請問妳/你會如何解決呢?

試問:

  1. 郭動的導師為什麼要執意在沒帶課本?身為一位教師,班上小孩沒帶課本,還有什麼的方法讓孩子可以有課本看?
  2. 教室的班級經營還可以怎麼做?
  3. 教室裡的課桌椅,還可以怎樣擺放或者規劃?可以方便孩子做討論?
  4. 劇中的李行是大家所認為的乖乖牌小孩,請問你喜歡哪一種類型的孩子?孩子原本應該是什麼樣的特性?
  5. 一定要傳統與制式化教學來教育孩子嗎?身為教師得您,還可以怎麼做呢?
  6. 為什麼在上課的時候不能朝著天空的白雲想像著??(我經常和女兒一起朝著天空的白雲開始幻想著那群白雲看起來好像一座大城堡,像兔子,像一個女人….)

這天(6/15),世慶老師與我們與會人員分享了她帶班的經驗,她則強調:理解孩子才能找出原因,她也說:許多孩子告訴她,”去把大人搞好”,我們要做什麼都好!!她以前利用下班時間,去做家庭訪問,觀察孩子的家庭背景,就能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她也強調:請大家看見孩子,孩子是需要被看見的,而看見的是孩子的優點,如:班上某位學生,都是他倒垃圾的,世慶老師就推舉他當衛生股長,知道衛生股長在做什麼的嗎?垃圾分類,維護班級環境清~找到孩子的優點,再請父母理解孩子在學校這方面的表現是優異的!也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優點,成績功課並非生命中的重要課題?還可以讓學生有什麼樣的興趣點呢?

李世慶老師還分享一位國中學生,他不愛升旗日,但李老師說:這是學校的一項規定,勢必一定要去升旗,為什麼你不想去呢??詳談後,才知道這個學生不喜歡學校的制服,李老師給他一個機會,讓他不用去升旗,但要請他把制服做一些改變。結果,現在是一位知名設計公司的設計人員。這讓我很感動世慶老師的付出,她是能看見孩子的。

8/3中午休息欣賞的”腦海奇航”裡的2種小小孩(郭動和李行)

引導大家去看見問題點,學習找出問題,並非~莫名其妙的接受大家眼中的過動,這片子是有問題的?

妳能看見那裡有問題嗎?我個人反到認為自己是李行,我也有好多煩惱喔!!為什麼我可以安安

靜靜的?為什麼在公開場合有想法時卻不敢舉手發言?為什麼小時候在教室裡被欺負了,不敢

跟老師說,居然足足站了一節課。

為什麼教育體制下要我們上課認真聽,不可以隨意說話,沒有自己的想法。卻在研究所時,需要大家一起討論說想法,這過程讓我自己好辛苦去面對不同的教學方法,我的邏輯概念差,口語表達能力差,我卻喜歡後來的學習過程。我要説的是:我像李行一樣,有人可以聽到我的煩惱嗎???在這片子裡的李行和郭動是好朋友,郭動找李行到家裡玩(週五)郭動一直被媽媽指正叮嚀及叫出去:拿連絡簿,鞋子沒有擺好,聯絡簿被蓋不乖寶寶章。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媽媽轉而責備郭動….”不知道你的腦袋瓜裡裝著什麼東西??”郭動進到自己的房間之後,這句話一直迴繞在耳邊,又一邊轉的電台頻道。他們兩要進入時光隧道的時候,李行說:不要亂按,要評估環境是否安全,話還沒說完;郭動就按下按鈕,進去另一個世界,去探索:如果妳是李行的話~這趟冒險旅行跟本不成行。

@@值得讓人省思的宣導片@@

這個宣導片,我看了3、4次,第一次也和屏東場的與會人員一樣,喜歡這劇情、喜歡裡頭的郭動,當第一次在充足的時間下欣賞下,以及佳燕醫生詳細地提出問題點後,讓我恍然大悟地去思考佳燕醫生提到的問題點,例如:如果在妳的班上,有小孩忘記帶課本,妳會怎麼做?當班上有小孩坐不住了,妳會有什麼樣的做法?教室的班級經營,妳自身如何看待呢?劇中清楚地解釋了腦結構與一般人不同的過動兒,為什麼劇末是:我要接受治療,我要好好吃藥呢?試問:如果妳是李行,那這趟旅程就不能看到這麼豐富的認知科學;妳怎麼看郭動這位同學呢?

二、李佳燕醫生親自分享

◎妳看見孩子了嗎??看見孩子的需求嗎?

李佳燕醫生是一位讓我非常敬佩的家庭醫師。在她的分享中感受到她與病患之間人性化的互動,以及傾聽孩子的聲音,看見兒童內心的世界。拿起麥克風滔滔不絕地敘說著:她與每位疑似或類似被診斷為過動兒的孩子們最真誠的互動。激動地,想要表達她所看見,聽見家長與孩子們在醫療上被如何被對待,為什麼去看某某兒心科,某醫生第一次看診:是給家長評量量表回家填寫,還交代說下回不用帶小孩來;第二次:某某醫生看了量表後,卻選擇相信老師填的量表,卻不相信家長。還說:「媽媽,妳如果可以改變現狀,改變學校,改變安親班就可以不用給藥!」

這樣的看診經驗已經有好多案例出現,醫療現場的某某醫生居然相信學校老師,不相信母親。某某醫師 ,這樣草率下評斷與不人性的對待。已經造成家長的某程度傷害,明明不需要用藥的卻莫名地給藥再給藥~沒有藥效就要立即停藥啊!!「利他能」是管制藥品,不能隨便給藥,但,居然有學校老師不知道這藥物,卻在班級上可以自做主張的看孩子的情況給她藥。

@@想想~這醫療背後的原因??有什麼樣的狀態是在檯面下運作滴,讓人省思的一個點@@

◎主流文化下的各種衝擊 VS 學業成績的比重?妳要的是什麼?

例一:

還有一個台北安親班的老師~給班上全部的孩子吃利他能,說什麼是幫助孩子的專注力,提升考試能力…..就隨意給班上任何一位學童藥品~這事件引發大家的撻伐!!!

例二:

也有很多家長在孩子考試期間帶去看兒心科 ,請醫生開”利他能”給她們自己的孩子 ,說是可以讓考試滿分的神奇藥丸。

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端倪了嗎??安親班老師/家長~都要孩子功課好!!以功課至上,選擇用這管制藥品。且,現場的醫生居然也開藥了,不管他是不是管制藥品,就像安非他命或搖頭丸一樣氾濫!!

佳燕醫生認為妳想要的是什麼?比學業成績來得重要!以前者來說,除了學業之外,妳還可以看見孩子哪些優點呢?為什麼在主流文化下,大家都執意在孩子的課業成績呢?學業分數呢?難道沒有其他更重於學業的呢?當然,佳燕醫生的學業成績優異,但也可以放在其他部分啊!想想,我們還可以在哪些方面拿到優異呢??體能?興趣?從何著手與引導是關鍵點!

而我的功課從國小,國中,高職階段,成績始終排名在倒數,跟獎助金與獎狀無緣份,唯一領過的是:書法比賽佳作,我從國小2年級開始學寫書法一直到國中,從來也沒想過要比賽拿獎項,書法老師幫我們報名,我就去寫,寫寫寫,寫到手腕僵直痛到無法動彈。但是,這是我唯一喜歡的靜態活動,國小五、六年級開始喜歡上打躲避球和籃球;經常被導師處罰,因為考試考不好,被罰跑操場,青蛙跳,軍事訓練記口令等等,記得最慘的是:被老師當全班人的面前丟作業簿+罰跪在講台寫錯別字。主流文化下的教育體制會造成更多衝突,包括了:成績落後的學生,不是考試機器的學子所面對的社會批判與挑戰,延伸出更多的問題。難道非主流體系就是這樣不討喜嗎?另外,國立大學與技職體系的差別在哪裡呢?為什麼技職體系的幼兒保育科系還需要去修幼稚教育學程呢??難道,技職體系的幼兒保育科是不被教育部認可的嗎?那我們這些人一昧地追隨教育政策的教保人員又是何處何從呢?如果像我這樣不是考試機器的人,在求職的路上卻一直碰壁呢?

◎看見與聽見孩子:疑似過動1號~5號的例子

在我的眼裡,這些疑似過動的孩子們,只是欠缺了更多的愛及瞭解,以及父母對於現代孩子們的教養態度之落差性,進一步改善和孩子們的互動;又或者是班級老師對於自身的班級經營之敏感度的察覺,又或者教育體制下的課業壓力轉移至對孩子的情緒宣洩,導致這些種種有疑似”過動”症頭的孩子們延伸的行為問題,在我的教育觀點裡:『沒有問題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佳燕醫生的自我揭露是感動我的,因為她從小就是郭棟,腳會晃靜不下來,但對熟習又喜歡的事情可以非常專注,她不睡午覺,午覺時間是她探索廚房的契機;佳燕醫生再探討目前的兒童精神醫療的部分,為什麼醫生不需要與小孩相處,就單單只憑幾張評估量表就可以隨意給藥,另一方面,台灣現今使用的評估量表需要被質疑的?兒童人權在哪裡??為什麼孩子的行為不符合社會價值觀的乖小孩就必須給藥吃藥?唯有看見與聽見孩子的需要,我們提供協助來陪伴孩子們一起成長學習,才是重要的!兒童人權在哪裡呢?孩子無法自行判定是否吃藥,大人世界所認定的過動症頭,一定是小孩有問題嗎?反過來說:回到兒童的立場,或許這些過動症頭就不是這麼的界定!

三、躍然紙上–童書無處不過動(兒童文學博士:幸佳慧)

@@我的看法與分享@@

為什麼我會這麼認同兒童文學裡/繪本造反特質呢??

為什麼我喜歡兒童文學/繪本裡的創作題材呢?

為什麼我喜歡兒童文學/繪本裡的顛覆傳統特性呢?

為什麼?我這麼喜歡繪本?

繪本這個部分 ,是我的興趣,從小就埋在心底的一個小種子因為自己,因為寫論文找回到的(一顆)藏在心裡的種子。原來,這種子老早就隱藏在我心,只是,還沒有被滋養灌溉,還沒有在適當的時機探出頭來,而就在天時地利人和,契機到了;這「繪本」種子開始吸收水分、陽光,開始滋長。而幸佳慧老師談到的長襪皮皮(瑞典)、彼得潘、湯姆歷險記、小毛不可以/小毛上學去/小毛惹麻煩、奧莉薇系列、海底總動員:歌莉、小熊維尼的跳跳虎、欣賞不服從的價值、淘氣阿丹,等等。裡頭富涵著造反的氛圍,請大家『看見兒童文學與兒童性』。

為什麼?當幸佳慧老師在談兒童文學的當下,我可以很快地容入劇情、跟著她的引導進入繪本裡,這是喚醒我內心的那小女孩出來,她(我內心的小女孩)會帶領我到奇幻世界、到天方夜譚裡,遨遊在”自由自在”的世界裡;這讓我更有自信心、讓我更有動力去治癒自己心底最深的傷痛。

當我找到這樣的出口時,我越來越喜歡用繪本和孩子互動,也越喜歡收藏繪本彌補心中一個”愛的缺口”,從小堆積滿滿對小弟的忌妒,產生了某部分心中的缺憾與老二情結,我希望讓父母對我有更多的注意與關心;因此,藉由繪本教學與孩子做良性互動,當我說故事時孩子臉上開心的笑容就能滿足我內心的那缺陷。

四、是頑童?還是過動?大眾媒體中所建構的ADHD(蕭蘋教授)

蕭蘋教授以大眾媒體中所建構的ADHD,稱為:偽過動兒;也提到幾個面向去探討,例如:問題學生現在都叫過動兒?

爭議焦點一:過動的標籤是一種污名、

爭議焦點二:用藥的汙名、

爭議焦點三:用藥是否成癮?氾濫? VS 已成癮 已氾濫;

還提到一個醫生的懺悔:美國一位醫生坦承:他不再掛保證,告訴家長說:利他能與興奮劑比阿斯匹靈還要安全, 他也說:目前的過動診斷太過草率也太過輕忽。

@@我的看見@@

在蕭蘋教授以媒體建構下的過動兒中,理解到大家對於過動這名詞的汙名,在蕭蘋教授對於媒體報導的分析中,某幾篇文章中根本與過動無關,偏偏要用”過動兒”這幾個字來加油添醋。我的女兒也曾經被人家說過:是過動兒,他指要到外面去玩或者出遊時,她開心又興奮的心情表露無遺,跑跑跳跳跑全場,可是在吃飯時間卻能安安靜靜地在飯桌上把飯吃完。吃飽後,又繼續跑跑跳跳去探索下個地方。一般人會誤解這樣的小孩,他人對女兒的評語我並不會去理會他,因為,我了解這是孩子們對於情緒的表現。

可是,一般人呢??如果有一個人,兩個人,多數人跟妳說:妳的孩子有過動現象,一定開始緊張起來,想找專業人士幫忙解決問題啊!!

五、是適應?還是疾病?–過動兒之爭議與汙名(曾凡慈教授)

曾凡慈教授用輕鬆的口語讓與會人員更理解,「是適應?還是疾病?-過動兒之爭議與汙名」;在她的觀點裡道出了:現今環境的改變,環境有了非常大的改變,空間的不足,讓孩子在被限制的空間裡成長,所有的活動空間被限縮後,小孩們經常出現的過動症頭,會不會就變成了一種常態,並非真正的過動!還有愈來愈多現象被掛上病名,卻沒有更多的省思;如:產後憂鬱症,許多病名都是被發明的,有沒有去理解一個人背後的原因。不能適應一個環境或者變化,如:太高興/興奮~就是燥,太憂傷太低落就是憂;共眾場合不敢面對人群的即是:社交恐懼症。我們該思考一個點:過動目前已經是普遍性的問題??那還要給藥服藥嗎??試問:兒心科醫生草率的評估給藥,難道不是該檢視的嗎?

曾教授談到:再法國小孩不會得到ADHD??因為法國的評估量、表採用CFTMEA(法國診斷系統)

法國小孩ADHD的盛行率只有不到0.5%。我們該去省思台灣所用的DSM是否有疑慮?

@我的看見:

早在民國八十九年間,我也因為班上的孩子請家長帶去醫院做評估,進一步去協助孩子的教學(發展遲緩),而我不瞭解兒童心智科給的評估量表是由DSM來界定與設定的題目,讓家長老師填寫評估量表,接著再去看施測分數。當年的評估非常謹慎,卻在十幾年後產生了變化,兒童心智科的醫生們,面對來求診的家長與孩子們時,卻只給了幾張評估量表回去寫一寫,第二次去不需要再帶小孩,直接看量表後就開藥!!這是哪門子的看診啊!!

且DSM裡的題目是需要質疑的?下圖:是曾教授的其中一張PPT,ICD評估是在A和B的交集下,才符合過動兒的界定。

且如果是過動兒,那請問有多少人會去做腦波磁核共振呢??有這項精密的檢查下,才能看出腦結構問題啊!!試問:為什麼會這麼多兒童精神科與兒心科的醫生如此草率看診給藥呢??
image010

六、柯香君職能治療師如何看待這群孩子

柯香君治療師用認知科學來談過動兒的腦部結構與一般人不同,那用藥物治療~只是控制孩子的行為表現 ,那,何不用行為治療方式和孩子做互動。先觀察,先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背景,先了解孩子在學校與同學老師的互動方式,進一步給適合孩子的教學互動模式以及個別化教育計畫。持續漸進的和孩子做溝通,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啊!

@我的看法與想法~

在我眼裡的香君治療師是一位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她分享著自己的經驗,還說她在跑馬拉松在(整場看著她這邊走那邊晃,近距離互動,明顯地感受她的熱情與活力)。我的眼睛又亮了起來,心中先感謝她願意站出來談現場過度用藥與草率診斷的現象,也感謝她讓我更清楚一點:過動的腦沒有不好呀!!

只是你有沒有看見他們的優,請大家去思考一個點:為什麼大家都還是執著功課/學業成績在去思考:為什麼幼稚園會有普遍現象:給功課呀!!難道”進度”依然還是現場的迷失,這該看整體社會面向,及商業體制下的招生噱頭。難道幼小銜接課程內容只能放在認知與功課嗎?

記得,我擔任托兒所幼小銜接班的班級老師時,因為我的班級小孩約13人,我開始玩起團隊及分組遊戲,請小孩自己挑選組別名稱、帶領她們做繪本閱讀及分享、借閱我的繪本、用圖畫來分享自己的心得、陪伴孩子去玩躲避球、去運動,用了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和孩子做討論與互動。感謝這13為小孩和父母,在民國91年可以讓我這麼玩教育、更感謝當年園長對我的信任,讓我在現場隨心所欲地教育這群孩子。事後調查過,這13位孩子到了國小一年級的適應能力極佳、展現自信心。但,為什麼我在義務教育體制下,會想閱這些方法和孩子互動呢?因為,我深受傳統教育下的毒害,我不想要我班上的孩子也成為下一個我。

七、吳易澄醫師談現今全面化醫療的現況

我喜歡用這張吳易澄醫生的PPT,道出現今台灣的醫療現況,就如:曾凡慈教授談到的是環境得適應不良?還是病呢??

image014

吳醫生坦承以前是個開藥醫生,但是經過思考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後,真正去看見這層特別的關係,PPT裡所談到的部分病名,如:經前不悅症侯群,產後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等等,看來我都有耶!!這樣是要感嘆呢?還是?我從來沒去看過精神科醫生。透過書寫,透過調整生活作息,透過叁加座談,研習(討)會,帶著女兒一起去體驗社會運動,包括:第一次叁加309反核大遊行,帶她去聽反核講座,帶著她去聽各類型故事,累積經驗與走出戶外並看見自己被壓迫的狀態!!才能用社會學的巨觀面向去看待這已經是病態的社會現象,此現象不該是用藥物來治療的!而應該是去面質,去看見環境的大改變!

八、在現場的老師們談我們的孩子如何被對待 VS 我的感動

◎感動之一:一群體育班的孩子們VS 蔡老師

當蔡老師與我們分享她的體育班孩子,深深感動,因為蔡老師警覺體育班的學生幾乎超過一半的孩子再用藥,蔡老師運用了早晨時間陪孩子跑步來減少用藥次數,慢慢地全部的孩子不需要用藥了,當蔡老師看見孩子們的特性時,又運用了孩子的優勢:「體能」,來改變孩子對於藥物的依賴。而且,這些孩子只是需要多些陪伴與傾聽及大量運動,協助孩子們過人的精力。

◎感動之二:部落小孩VS 簡瑞連園長                    

     瑞連園長身兼好幾職,這次看見她比之前又瘦了,原來,她又接了一個自治幼兒園去陪伴部落的小孩,瑞連園長是個資深的幼教老師,一路辛苦的往上爬、什麼幼教的工作都擔任過;但是,她分享的是剛接手的自治幼兒園,她說:這樣的自治幼兒園必須給老師相當大的支持度及行政老師隨時的支援班級任何狀況下,才得已運轉。當她聽著她的老師們訴說孩子的不當行為時,她最能做的就是:進到教室把孩子抱出來走走、散散步,給予最大的陪伴及傾聽。

這也是一般幼兒園無法給的最大支持,通常這也是幼教老師在現場的最大困擾。而對於其他特殊孩子來說,孩子是幸福的,因為瑞連園長的對待方式是以陪伴、找到適合孩子的教學方式、帶著她們去接觸新的刺激。

◎感動之三:生命裡的過客 VS 黃俐雅主任

    我被感動的還有這一位黃俐雅主任,第一次聽她太過緊張的分享到第二次以輕鬆口語來分享她所遇到生命過客:學生與她的子女們。在屏東場的分享 ,我聽得哈哈大笑!黃俐雅老師分享著她每位遇到的孩子,他是如何去對待她們,完全用一種接納的態度去和她們相處以及傾聽她們心裡的聲音,印象最深的是:有個隔代教養的小孩,都是說台語的孩子,當訓導主任關心他的衣服時 ,他只能說:沒乾(台語)啦!主任叫他回去換衣服,他還是一句:沒乾啦!結果這孩子對著訓導主任說:妳娘啦!!就被記警告了!黃俐雅老師關心他的時候,傾聽孩子的聲音並了解之後,俐雅老師和她溝通說:畢竟”妳娘”是有罵到人家,不然妳可以改成比較不會罵到人的押!這孩子天真的說:那”哭么”好了!

黃俐雅老師最後分享她的子女,更讓我敬佩她的堅強與母親的偉大。

 

叁、我如何詮釋自己:寫自己的故事

◎我

我(葉恩宜)是技職體系的幼兒保育科系背景出生,從高職、專科、二技、研究所(幼兒系 學前特殊教育類組),這整整十一年的理論基礎薰陶,七年的實務工作經歷;從早期的托兒所保育員到托嬰中心的保母、保母系統的專職訪視輔導員、幼兒園的代理教師、親屬保母、到宅保母…全部的工作領域都是幼兒保育專業領域裡頭;雖然,說是逃離幼教現場好幾次卻還是越往下發展、往下延伸去照顧更小的小小孩。在幼托整合之前,關注的還是這群小小孩,以及幼教現場的教保員和教師區別待遇、低薪資、無勞健保保障;而幼托整合之後,又是另一回事了。台灣整體對於幼教老師的社會價值觀是需要改進與修正,而我也發現,在托嬰這一區塊比較沒有受到影響,我也選擇縮小自己,把專業放在這一塊。

而我,一直關注兒童的議題、女性議題、學前特殊教育、性別繪本、幼兒情緒議題等等。當我開始在二技進修課程時,開始選修了特殊教育相關學分課程、研究所裡的課程當然與學前特殊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課程選修與必修,累積了足夠的學分數;卻敵不過考試的陰影,不會考試的我,嘗試去報考了幼稚教育學程班2次都沒能上榜。而特殊教育學程班呢?我是拼了命的跑到台東報考卻也沒福分。這些,幼稚教育學程、特殊教育學程的認證班是我的夢饜。    技職體系裡的幼兒保育科系不也是教育部認可的學科系嗎?為什麼,到頭來卻是在工作上碰壁、在職場上減薪的變相要求。而當年的特殊教育學程班都只有在師範體系裡的大學才有的課程,只要是師範體系裡的任何科系都可以去上的課,卻讓我開始質疑起來?有的人沒有兒童心理學的背景卻能去教這群孩子、有的憑著教師證,沒有上足夠的特殊教育學分的學生卻能去教學前特幼學生耶~納悶啊!而自己有超修的學前特殊教育學分,有足夠的經驗卻因為沒有認證/教師證就不能教學,到處碰壁啊!有心想要去幫助這些孩子卻無能為力。

這就是我,我國小國中一直到高職的成績都是到數幾名的,經常被老師罰站、被老師當面丟作業本、被罰跪在講台抄寫錯別字或者抄寫題目數百遍,我還被用軍事訓練的記口號命令,做錯動作時又被叫出去用手背打磨石子牆壁、國中數理不好也被罰過跑操場、青蛙跳;我喜歡穿包鞋、我喜歡把制服上衣外拉出來遮那青春的身體、我愛在書包上掛滿骷顱頭吊飾,我叛逆、翹課、翹家,在家裡搞自閉不與家人說話。

這些,都是我的經歷也是我的故事;到研究所開始愛讀冊後更著迷繪本、從繪本裡找到心中缺乏愛的小女孩。而我,也早已把繪本帶進我的班級裡頭了;專科畢業開始運用繪本在我的班級(小班)上,當我帶幼小銜接的正音班時,就開始用團討的方式與孩子做互動,還帶進我自己的繪本讀給孩子聽,請她們分享繪本故事裡的劇情、我還主動帶著她們去熟習國小環境,帶著她們玩躲避球、帶著她們去認識社會議題等等等。當我開始著手找論文題目時,從”情緒繪本”找思緒到”自閉症母親的心路歷程”(換我情緒潰堤無法進行),接著”繪本在幼兒性別多元文化概念的建立之行動研究”,再接著變成:從”不敢說”到”想要不一樣”:一位教保人員的自我敘說,這樣的變化歷程,讓我更釐清一件事情就是:只要穿上教保人員的彩衣就代表著服從、溫順、乖乖牌,當脫下這樣彩衣時,我的骨子是要去顛覆傳統、造反的氣息存在我身上的。

◎我與班級上的孩子們(談班級經營)

     民國八十七年專科畢業後,開始進入教育現場,第一份工作半前每天生病日、每天聽著教會裡的神父與主任精神訓話,大談她們的犧牲奉獻於工作不支領薪水,當薪水日時就又來一頓訓話,年輕人不懂事又衝動,心想著說:我也每天辛苦上班帶小孩,沒有教材用品、文具用品,全都是我自行採買來給孩子用,我並沒有殆職;聽完訓話後轉頭就離開了。

過了2個月後找到第二份新工作,離家近卻是個又愛又恨的地方,也讓我成長快速的工作場所。園方用了單元教學的教材與教具,必須要上完這些教材後,才可以運用其他時間來和我班上的孩子做些更好玩的事情。例如:當課程進度完成或者未結束時,我依照孩子的狀況,下午時段一定是我和孩子及繪本時間,進行時,有時候我主導和孩子一起玩扮演遊戲,有時候我們一起玩尖叫遊戲,當然,事情規則的說明是一定要的。孩子最愛的100隻壞野狼,胖國王,瘦皇后…等等繪本教學!

◎我與發展遲緩的孩子

這是民國88年的時候了,我聽了同事在敘說某個小孩上課不專心,他在上課這小孩都沒在聽;當我接手帶這個孩子時,第一件事情先「家庭訪問」和媽媽談孩子在家的情況,請教媽媽是如何和孩子作互動的;在幾次的詳談之下,這媽媽是新住民(越南籍),她和孩子的互動是:在家和孩子用英語及母語溝通,生活習慣不同,不了解台灣文化習俗。這樣深入的了解之後,孩子變得開心了,不會和同儕有肢體衝突,孩子懂得如何和其他人互動。因為,找對方式做教導與陪伴等待。(我還送了幾本英文繪本給他,他更開心囉)

◎我與邊緣性過動兒的相處之道(寫於2013/01/16)

話說民國99年~100年間,我服務的學校來了一位新的小朋友,媽媽帶著擔心來學校幫孩子報名試讀。媽媽說:她們很喜歡這個學校(幼兒園),因為有很大的綠地,可以讓孩子跑來跑去釋放些能量,離家近。媽媽是位貼心又仔細的母親;孩子呢?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他好瘦喔!爸爸呢??孩子就像爸爸,簡直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那時候孩子是小班年齡,媽媽的肚子裡還有位小寶寶,當我和協同教學的夥伴得知他特別的地方時,我們是這樣做的:

     我們倆,其實是第一次合作代班,工作夥伴是學校資深老師,園方認為由她來帶領我用更快的腳步熟習學校運作模式,我們兩合作默契十足,都有相同的想法,就是陪伴孩子一起度過也一起尋找適合他的活動,包括:教學方式,才藝課程,音樂課

剛開始我們都還在彼此摸索中~

這之中,母親經常在作業本中留下便利貼紙條,敘說著她陪伴孩子一起做功課,從靜下來到不耐煩~都詳細陳述,當下,我們發現媽媽非常的用心,用在這孩子身上,且~媽媽把手邊所有的相關書籍都帶來給我們倆閱讀,讓我們更進入他(孩子)的世界….逐漸~我們發現這孩子的優點,且,我們倆喜歡從孩子的優點去看他,但也必須從陪伴的角度與立場去陪伴他。對於環境的不熟習直到熟息,可以在班級上和同儕一起坐下來上課,剛開始他非常排斥音樂所產生的噪音,從躲在廁所假裝上廁所被我們帶回來,他可以再出去~我們再讓他慢慢地從逃避到站在門口雙手嗚著耳朵,到願意在教室裡聽大家敲打樂器~我們也發現這孩子只喜歡他愛吃的水果:芭樂,不太愛喝水,超級喜歡吃的東西都沒有咬過就囫圇吞棗急忙吞下去

他午睡時,喜歡躲在角落邊,尋找光影~才入睡

                      他醒著時,喜歡到外面廣場跑步

                       他愈來愈喜歡我們,也愈來與喜歡上學

我們從陪伴的角度和他~一起找到喜歡的才藝課,從嘗試學畫畫失敗,接著到直排輪~這直排輪讓他愛上它。知道嗎???這孩子有多麼堅持,保持學習態度,學直排輪必須要有個心理準備就是摔,跌,撞~身為家長的你必須有很大顆心臟。我那時候是課後才藝跟班老師,工作項目有:訓練孩子穿鞋帶護具,提醒孩子先去上廁所,做暖身操,幫孩子們拍照等等!我有時候都偷偷掉下眼淚來,這孩子從不會到學會直排輪,旁人的異樣眼光全注視著他,懷疑他就此放棄,他也從跌跌撞撞下成長,從鬧脾氣鬧憋扭到會溜變化招式,變成高手!!!

這段期間,媽媽經常帶著他去哪上復健課,又安排語言治療或者到私人機構上課等等~結果這孩子跟媽媽說:《最喜歡的地方就是00幼兒園》,我和工作夥伴很開心也很感動,經由,我們這樣的陪伴,耐心,有信心~找到適合他的教學方式!!!直到某天,班上某位小孩帶了一片CD片,就是紙風車劇團裡的主角”巫頂”~我又發現這孩子的一個好優點~巫頂表演中有吳念真小時候的故事,唐德柯吉,光影(表演者穿著黑色衣服,手裡拿著光棒再表演)~~啊哈,這孩子~真的太棒了,他居然沒有遺漏任何的動作,居然跟上這群表演著的節奏和腳步~這讓我很興奮更替他開心!(但是 ,我因為個人因素再100年2月離開這家幼兒園!)前不久(2012/10),我帶著女兒回去看看,我準備到下一個地點時,這孩子發現我了:孩子跟姑姑的對話:

孩子:姑姑,那是我以前的老師耶!葉老師~

我很激動,向前抱了抱他~我知道,他過得很好。

◎我與另一位疑似過動的孩子

以下就是觀察另一位小班孩子的情況!

就因為母親託給照顧者,而這位照顧者又收托其他小孩,以至於,如果這位小班(A孩代稱)只是體溫高而已(約37.5度)就給他退燒藥耶!!我真的被這位保母給打敗了,我始終叮嚀她,請她注意孩子的體溫,要到38度以上才給退燒藥啊!這樣的情況我也告知孩子的父母親,如果保母在這樣亂給退燒藥,孩子哪天一定會出狀況,母親卻告訴我:她也拿保母沒法度也因為找不到其他保母可以配合父母的輪班~齁!!這不是沒法度的問題,這是用藥基本常識ㄚ…..><

當我知道這位保母錯誤的給藥態度後,讓我更擔心這A孩,他平常只要保母送A來學校,或者當天下課是保母來接A時 ,A整個人的情緒是落寞的,是難過的,心情很不好的,那如果是父母親來接A時,A就非常的開心~但是~A還在上課時,呈現的狀態是:興奮的,會與人起爭執,會動手去打人……請教過母親也和母親詳談後,才發現他們早安排要去做評估,因為是大醫院所以就要等一個月後才可以看到。在經過幾個月後,因為,我可以享用學校的福利耶(以前的幼兒園根本沒有休假可以放)!終於有休假可以放ㄚ~我當然選擇了一天請同事幫我代理。我休假那天,想說應該不會有事情也不會有人找我,就把手機放在房間~~哇!!!這下可慘了,我的另外一位同事死命又拼命的狂call我(下午4點多)~我看到電話時,已經是晚上6點,接到電話時,同事說A孩,跌到受傷~送到永康的醫院去縫好幾針,我無言了!!

用低落的口氣跟我老公說,我們倆決定飛奔去永康,佳里區到永康需要半小時,老公開快車,直到醫院時,同事打電話給我說,A孩的母親說不用去看他們了,我認為不妥,先到幼兒園確認後,他們還在醫院觀察~我們再驅車前往,帶著心痛和不捨的心去看望A孩,我還帶了A孩做喜歡的多拉A夢玩具車去給他,事件發生後,A還有安靜一陣子,也可能受到驚嚇才這樣,大約他的傷口好的差不多時,A孩~母親才告訴我們她們已經安排評估,因為他們也發現A孩,有太多奇怪的行為舉止,晚上都興奮都無法入睡,通常都要半夜才要睡~加上這次的受傷,才決定去看醫生,這之中,我已經被莫名的壓力找上了,班上的孩子幾乎都是男生,只有5個女生,9個男生,有剛入學的雙胞台(男生),A孩,而我的助教也在當下被調動,又有表演活動的壓力,哇!!一下子全都上身,我不喜歡給孩子在表演上的壓力,就只好自己擋在前面,孩子表演不好就是我的錯,孩子無法走定位,也是我無法訓練他們知道嗎?我當時是幼教老師卻不喜歡表演活動,因為大家可能不知道,那樣的練習過程是艱熬的:我和孩子身心都是煎熬疲憊的,孩子不是好好玩遊戲,不是好好聽故事就好嗎?或者我們一起在班級上演戲,用我的隨興塗鴉引起孩子的學習意願嗎?????我想,為什麼幼兒園一定要有這麼多的表演活動嗎???難道,家長都喜歡看表演,或者表演對老師對小孩有何意義性??如果只是因為要招生必須有大型的表演活動而言,那我真的寧願放棄!

因為A孩受傷,我必須負起班級老師的責任,還有一些行政上的處理不公,我選擇離開學校!!讓我離開學校的堅持原則有幾點:

1.園方看不到我的教學態度時

2.對於我班級孩子受傷時,園方選擇冷處理時

3.對於園方大量的表演活動時,加諸於孩子身上不當的壓力時

4.教育理念已經變調時

5.園方無視我提出的求救訊息時

以上等等我都會選擇離開!!或許我也不負責任!但是,如果園方能尊重老師若能看中事件的嚴重性~如果能有討論的空間,如果能看見,以及聽見我的求救訊息,就能即使處理也或許我就會留下,但,並不是,選擇再次離開也是因為幼教人員年齡魔咒,我那時34歲快35歲了,我太多話了!(最後,這孩子怎麼了我也不知道了,出很多銜接上的問題點 ,應該就在這裡了!!)

肆、論壇後的省思~

一、醫生觀 VS 老師觀

   醫生觀認為:通常小孩被老師說要帶去看醫生就代表非常嚴重,醫生認為老師是重要的人,醫生寧願聽老師的,看老師填寫的評估量表,而不願意去看家長填的量表

  老師觀認為:在評估上,醫師是專業的,請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是應該也是必要的

當一方在檢視專業領域的現況時,就代表著看見不公不正的時候,但也有人選擇忽略他,以更高階層的專業態度去反駁這樣的論述,可是,[過動?還是過度醫療?還給孩子作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研習會]也已經舉辦了共4場,場場都有家長,老師親自分享看診過程與如何被不人道的對待,更有民間團體用特別報導的方式來理解過動兒,以及草率看診與評估的現況來重新看待這事件;我想要請那些給藥過度的醫生們,請看見我們的兒童,看見兒童特別性與人權議題,好嗎??這已經不在是個人問題了,是大環境下所造成的過動症頭現象了!!

二、我的看見與省思

聽了3場下來,在6月15日的高雄中山大學那場,最多分享得是家長,我一邊聽一邊掉下眼淚來,好幾位家長舉手勇敢站出來說她的孩子如何被診斷如何草率給藥服藥的。大家都執著在一個點:成績/功利主義,

不會唸書的又會怎樣??

寫字不工整的孩子又會怎樣??

請看見孩子的優點,去發展他的優勢能力,

@再次地看見自己的過往@

以前我的功課並不好,

國中是念放牛班

我曾經翹課/翹家~搞失蹤…..

我國中小成績排名倒數幾名

                            被老師罰用手背打石子牆壁    

被老師罰軍事訓練的記口號命命~

用裝病來躲考試,躲不過的就接受處罰

從幼稚園就被同儕霸凌~我被同學綁在椅子上不能動彈

      這些,都是我的經歷,我現在也活得好好的。有個女兒活潑好動 ,但是,被我規訓可以帶出場,可以安安靜靜得聽完研討會,給他畫圖用具就可撐過去,這是我需要檢討改進的地方。與女兒的互動,以前的焦慮憤怒全都寫在臉上。現在,改變一下,用慢慢來的方式做互動!

還有更誇張的是:自閉症也要服藥,這真的是大錯特錯啊!!特教體系裡為什麼一定要有醫生證明開藥才能進入特教體系被輔導介入呢??這群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專業性,誇領域的介入及教育輔導(IEP/IFP: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化家庭教育計畫)不是這樣嗎?難道都是說一套做一套嗎??

聽著大家的生命故事,敘說著身邊的孩子經歷過的事件,如何被對待著,有好的有不好的,有你的看見與我的看見及他的看見,我們都是被規訓在主流文化下的產物,一定要循規蹈矩,上課一定要乖乖最好/安安靜靜的聽課,想要說的話不能立即分享,因為會干擾老師的教學,或者教學內容太枯燥,無聊或者太深奧等等,能不能有種教學是開放式,有種教育者是真正以兒童立場施教的?能不能有更多的醫生看見孩子的特性與個別性呢?還有沒有是對於課堂教育環境規劃下是符合幼童的??

以下,幾個問題點提出來和大家省思一下:

1.台灣現況針對已經是普遍性的”過動”症頭,為什麼還要給藥呢??為什麼還需要治療呢?

2.在法國的評估診斷系統~沒有孩子會有ADHD,只有0.5%的盛行率,檢討為什麼台灣採用的DSM評估量表會有這麼多的質疑,也為什麼盛行率會高達11%,還有某醫生針對花蓮偏鄉的原住民小孩所做的過動評估盛行率高達15%呢??

3.大環境的空間不足,孩子的運動量足夠嗎??

4.如果過動已經是普遍問題,那為什麼老師的教學或者班級經營下,會產生這麼普遍過動的症頭呢??教學體制上的落差嗎??還是,如早期的填鴨式教學嗎???

5.為什麼不能接受孩子好動冒險,對於環境的探究呢??

6.為什麼教科書是知識性,填鴨式,灌輸的?? 為什麼不能是啟發式,為什麼不能是探究性的呢?

7.台灣教育體制的檢討!!為什麼在家自學的要求與規定還這麼嚴格呢??

8.何謂班級經營??

9.普遍性的問題:妳家的孩子有睡飽嗎??

 

叁考文獻: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lover-520

20130601 過動?還是過度醫療?還給孩子作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研習會  高雄婦幼館

20130615 適才適性:過動?還是醫療?還給孩子作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研習會  國立高雄中山大學

20130801 過動?還是過動醫療?還給孩子作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 研習會 屏東縣社會福利綜合館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