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孩子的想法

作者:李世慶

開學約三週後,由於有暑期輔導課的關係,孩子大致都能配合上學校生活的時間規律了。一天,早自習時,有位媽媽在教室門口探頭探腦地,手上拿著一根藤條,我納悶:誰家媽媽追打孩子追到這裡來了?便起身出門去探問,她說:「老師,你不要對孩子太好,不乖就打,你打孩子我不會怪你的,我聽說你沒有棍子,特地給你拿一根來,你不要客氣,不乖就打,孩子上國中很難管的呀!」我尷尬地看著她,教室內的孩子們開始騷動,說是某某某的母親。我謝謝她對孩子的關心,接過藤條,告訴她,我會照顧孩子,請她放心。離開前,她還特地喊了孩子的名字,要孩子一定要聽話,那個孩子羞得低頭不語。

我瞭解父母親擔憂孩子若不嚴厲管教,恐怕會變壞,也想要借用老師的權威來幫忙管教孩子,確保孩子好好的想法,只是,孩子用打的就可以教好嗎?如果是這樣,那麼,打過的孩子應該就會變成父母或老師想要的樣子了,為何還需要一打再打呢?

於是拿著那根藤條,我面對孩子們,看著他們疑懼的眼神,我們開始會談:請問這是什麼?藤條。它是做什麼用的?打人。誰會用它來打人?老師,還有同學跟父母。被打過的舉手?全班無一倖免。被打時,有什麼感覺和想法?痛、丟臉、衰〈倒楣〉、是自己不好、希望不只自己被打才不會太丟臉、不知道為什麼只是忘記帶東西就要被打、老師好兇喔、很多老師都很兇喜歡打人、為什麼老師可以打人,我打人卻要被打?……為什麼會被打?因為忘了簽聯絡簿、掃地沒掃乾淨、上課講話、跟同學吵架打架、成績沒考到被規定的分數、忘了交作業、忘了該帶的東西〈如紅豆、綠豆、美勞用品等〉、跟老師頂嘴、偷看漫畫、上課時跟同學開玩笑,笑得太大聲,影響老師上課、遲到、當班長沒管好同學、忘記自己當值日生、亂丟紙屑、把腳翹到桌子上……看來大家都有不太好的經驗,難怪看到這根藤條,你們的臉色都怪怪的。這位媽媽為什麼要送來這根藤條?怕某某某不聽話、怕我們不乖、怕我們變壞、怕老師你管不動我們……所以你們知道這位媽媽很擔心,你們自己的父母親會不會擔心你們變壞?會啊!你們會想變壞嗎?誰會想變壞啊、老師你的問題怪怪的、我們又不是笨蛋、變壞有什麼好、變壞就沒有朋友了、變壞會沒前途啊、變壞會先被我爸打死啦……喔,我知道了,所以你們不想變壞,可是這位媽媽很好意地送來這根藤條,我也收下了,那怎麼辦?除了打人之外,它還可以做什麼?收起來啊、不要用也不要告訴那個媽媽就好了、老師帶回家啊、給老師的小孩用啊、上完體育課,吊濕掉的衣服啊、吊雨衣、只有一根怎麼吊啊,老師個子比較迷你,給老師當教鞭啦…….結果那根藤條成了班上的教鞭,用來指黑板之用。然而,後來孩子們告訴我,上某些課時,他們會先將教鞭藏起來,因為還是有老師會拿它來打人,為了避免同學受皮肉之苦,所以會先藏起來,等下課後再拿出來放在講桌上。這些善良且會照顧同儕的孩子,讓我不禁莞爾。

由於這場會談,讓我想更瞭解孩子,於是就在班會時要孩子寫一張「句子完成」的問卷,讓他們可以將想法告訴我,也讓我可以更清楚他們。需要完成的句子有——

  1. 我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
    缺點是______________
  2. 我最喜歡_____________
    最討厭_____________
  3. 我的偶像是_____________
  4. 家人中,我最喜歡_____________
    因為_____________
  5. 空閒的時候,我常_____________
  6. 我可以接受的處罰是____________
    我不能接受的處罰是______________
  7. 我希望老師______________
  8. 我希望學校______________

句子完成

 

透過這些問題,讓孩子知道自己對自己、對家人、對老師、對學校的看法。看完孩子們寫的內容後,讓我最訝異的是有關處罰的部份,多數孩子可以接受的處罰是打手心、罰寫、被罵、罰站、罰清掃;不能接受的方式是記過、打耳光、辱罵的話、半蹲等。有些孩子能接受罰錢,卻是有些孩子最不能接受的,我想是跟家庭狀況及零用錢有關吧;多數能接受罰站,卻也有人是最不能接受的。每個孩子真的都不一樣啊!一不小心,可能都會造成無心的傷害啊。而孩子們能寫出這些或其他在此未列出的方式,表示他們在過去的生活中已有些經驗讓他們體會被處罰是怎麼回事,因此而能清楚地表達。只是,這些回應不禁讓我思考:是誰可以決定處罰方式?孩子被處罰的當下,可曾被徵詢過?他同意嗎?他知道為什麼必須被這樣處罰嗎?如果寫字或清掃與處罰連結,以後他會喜歡寫字或清掃嗎?如果辱罵或打耳光成為有力量的工具,他會如何學習運用這些工具?除了打罵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用來教孩子?

除了處罰的議題,孩子們的喜歡與討厭是清楚而強烈的,因此情緒轉化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有位媽媽跟我說,她的孩子想買劉德華的大張海報,只是那張海報要價千元,她覺得太貴了。可是孩子告訴她,國中生活頗有壓力,有時心情也會悶悶的,若是回到家一進房間就可以看到劉德華對著自己笑,一切的煩惱都可以遠拋。因此,這位母親慎重考慮要讓孩子買海報。其實,在青春期學習認同的過程中,有偶像是自然的現象,且又有幫助孩子轉化情緒的功能,何樂而不為呢?

在上述問題中,孩子寫的偶像裡,最多的仍是藝人或名人,如劉德華、吳奇隆、黃安、加勢大周、金城武、孫耀威、蘇有朋、吉田榮作、郭富城、王傑、酒井法子、麥可傑克森、成龍、周華健、林志穎、阿諾、周星馳、喬登……等。很有意思的是,當年偶像是周星馳的孩子,在班上總是風趣幽默,讓大家好歡樂,目前從事服務業,言談中依然妙語如珠,常需要為公司的同仁們辦活動,舒展身心;偶像是成龍的孩子,成了跆拳道高手,且擔任重要的護衛工作;而偶像是阿諾的孩子,現職是人民保姆。看到孩子們的成長軌跡,只能驚呼——真是奇妙啊!誰能想像得到國中時期的一個印刻,成了未來的工作目標呢?

對於孩子,我只能繼續好奇,好奇上天在他身上的偉大計劃是什麼。請您跟我一起好奇!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