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editor

去除污名,不要忘了過動兒!

被標籤

李佳燕(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337期)

「李醫師,這是真的嗎?我今天一大早,看到報紙的報導,我好害怕啊!我會不會害了我的小孩?我的孩子在小學一年級時,去看兒童精神科,被醫師診斷為過動兒,還開了藥。我只讓他吃了一個學期,因為孩子吃藥後會肚子痛,胃口又變很差,我就沒有再帶他去看病拿藥了。可是,報紙這樣寫,說如果不吃藥,他以後會反社會,甚至會犯罪,這是真的嗎?我覺得是我把他生成這樣的,都是我的錯!孩子是被我害的!我要怎麼辦?」

「我的小孩讀小學二年級,因為上課會自己站起來走來走去,老師要他坐好,他只乖了一堂課,下堂課又開始起來走動。老師要我們帶他去看醫生,說吃藥以後,就會乖乖坐著上課了,而且還告訴我們,要儘快,不宜遲,因為過動症有黃金治療期,過了十歲,就來不及了。老師說錯過黃金治療期,治療更困難,如果再放著不管,以後就會變壞,四處惹禍。李醫師,我們自然不希望耽誤到孩子的治療,讓孩子變成社會的敗類,但是,真的只能吃藥治療,沒有別的辦法嗎?」

標籤的惡循環被標籤 Read more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ICF核心分類 ICF Core Set for ADHD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所臨床組 李嘉玲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翁士恆 助理教授

文章出處:愛彌兒,愛我們的孩子

一、概述

    此篇文章旨在介紹「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的核心分類。我們首先使用大家較為熟知的DSM及ICD診斷系統,來瞭解ADHD的診斷準則;接著在第二部分我們要把另一個分類系統,「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介紹給大家認識;知道ICF以後,第三部分是簡介ICF研究中心的核心分類計畫;接著第四部分,我們就來看此計畫中,ADHD核心分類的編製過程以及目前的進展;最後做個小結,並附上此篇文章的參考資料。

圖1. ADHD ICF 核心分類編制與開發團隊。

圖1. ADHD ICF 核心分類編制與開發團隊。

Read more »

孩子要考試,家長竟失眠

文:李佳燕 家庭醫師

資料來源:BabyHome 

「李醫師,可以開幾顆安眠藥給我嗎?」「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事讓妳擔心煩惱到睡不著覺了嗎?」「沒什麼事。。。就我兒子要考期末考了,我實在很擔心,明知道擔心也沒有用,但是,理智上這樣想,睡不著就是睡不著啊!」這是新一代父母失眠的原因-因為孩子要考試,而焦慮到失眠。

我想起兒子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回我到安親班接孩子回家,安親班老師告訴我:「妳兒子這次月考,成績退步很多!」我不經意地回答:「喔!他們最近月考嗎?」老師大概沒有遇到這種連孩子月考日期都不清楚的家長,直言:「妳這個媽媽是怎麼當的?」我那時心裡的感受不是受傷,而是困惑!為什麼父母必須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考試?考試是孩子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啊!我自己小時候上學,父母從來不管我們何時考試?要不要讀書?要讀多用功?我也以同樣的態度,面對兒子的各種考試,因為我要兒子瞭解,也從心裡感受到-讀書、考試、成績,是他的責任,由他自己決定他要花多少精力與時間,而考試的成果、好壞也是由他自己承擔。

聽過太多「陪讀」的父母,考前幫孩子複習功課,幫孩子抓考試重點和考題,甚至先出模擬試題,讓孩子身經百戰之後,真正考試時,寫起試卷來,自然流暢無敵。這其實已經失去考試真正的目的了。

擔心

考試的本意,應該是老師與學生一起拿來瞭解,究竟這個學生對老師的教學,吸收了多少?懂了什麼?哪一個部分仍然有待加強?否則老師每天諄諄教誨,也搞不清楚底下聽講的學生,究竟懂了多少? Read more »

影片介紹 — 2017大大影展

全台首次高雄台北雙城親子影展(2017年7月到9月),片單豐富多元,共12部電影36場的電影放映及映後座談,總共「童心世界」、「校園私角落」、「天才天才?」、「過動人生」四個單元,關注兒童性、親子關係、學校教育、及過動等兒少相關議題等主題。

周邊活動也超級精彩!7/8在高雄塩旅社有「世界咖啡館─我對教育小看法」,讓孩子們一起來想一想,對於學校教育還有什麼不同的想像。粉絲專頁活動的「拍一封信給你 影像信」拉近親子間的距離,讓彼此無話不談。在這暑期時光,邀請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影展電影的大小朋友們,來台北高雄一起「好.動.玩.樂」!。

更多影展訊息搜尋粉絲專頁:大大親子影展https://goo.gl/RcQPiq

共計放映 12 部

【童心世界】

 

小莫當家

小莫當家 Morrison gets a baby sister
Barbara Bredero / 荷蘭/ 2008 /劇情片/71min/
普遍級 開羅國際影展兒童長片獎

家裡新生兒出生後,五歲的莫瑞森逃家了,更糟的是,他帶著剛剛出生寶貝妹妹一起逃走…到了午夜,莫瑞森的父親慌慌張張地跑上樓,莫瑞森得趕快穿好衣服,因為小孩要出生了,而且比預產期還要早一個星期, 爸爸時間不多了,得把莫瑞森載到修道院的阿姨家。但莫瑞森設法逃走,大家都驚慌失措,警方帶著大批人馬搜尋莫瑞森,另一方面,寶貝妹妹席夢已經出生了,莫瑞森可以聽見她在遠方的哭聲,他決定一有機會就要開始行動…”
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Uu-24MKyE
探討議題:手足忌妒、老大情懷、孩童想像

Read more »

2017大大親子影展活動開跑囉!

全台首次高雄台北雙城親子影展,片單豐富多元,共12部電影36場的電影放映及映後座談,總共「童心世界」、「校園私角落」、「天才天才?」、「過動人生」四個單元,關注兒童性、親子關係、學校教育、及過動等兒少相關議題等主題。

周邊活動也超級精彩!7/8在高雄塩旅社有「世界咖啡館─我對教育小看法」,讓孩子們一起來想一想,對於學校教育還有什麼不同的想像。粉絲專頁活動的「拍一封信給你 影像信」拉近親子間的距離,讓彼此無話不談。在這暑期時光,邀請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影展電影的大小朋友們,來台北高雄一起「好.動.玩.樂」!。

更多影展訊息搜尋粉絲專頁:大大親子影展https://goo.gl/RcQPiq

2017大大親子影展活動開跑囉!

●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
● 協辦單位:富邦文教基金會、臺北中心、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趙天麟立委辦公室、劉世芳立委服務處、復安牙醫診所、飛行國際、想映電影院、天馬行空、美昇國際影業、位佳多媒體
● 媒體協力:未來Family、教育電臺、高雄廣播電臺
● 宣傳協力: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

Read more »

安親班帶大的孩子們

李佳燕(本文刊在於人本教育札記335期)

邀請更多的孩子和他的父母來診間談話,越談,我心越沉重,許多孩子在學校,行為表現讓老師頭疼,對課業學習缺乏熱誠與興趣,問題不在孩子,是與教育現場有關,而家庭生活更是脫不了干係。

家裡的父母又何嘗願意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說起來,更是無奈至極。有什麼父母願意讓孩子在「偽」單親的狀況下成長?有什麼父母會不希望天天看著孩子長大變高壯?有什麼父母會願意把孩子托給安親班、才藝班、補習班、美語班到晚上七點、八點、九點,甚至十點?有什麼父母會希望每天見到孩子時,只剩催促孩子聯絡簿拿出來簽名、快洗澡、快去睡覺,什麼聊天說地的時間都沒有?沒有!沒有!都沒有!沒有這樣的父母,可是,全台灣卻佈滿這樣的父母,他們不願意有這樣的居家生活,他們希望跟孩子有更充裕互動的時間,但是,他們被工作逼著走,為家計每天早出晚歸。這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悲歌,並非單獨個體可以改變的現實。

都已經是國中一年級的小男生,媽媽帶著前來。當然是因為在學校惹事生非,從來沒有停過,孩子直接告訴我:「我已經被記了五支警告,還被老師罰寫反省單,好像已經寫了十幾張,太多張了,不記得幾張了。」

而孩子對老師記他警告的反應是:「我告訴你喔,同學都很喜歡我啦!上課的時候,坐在我四周的同學,都會很嗨,妳看,我是不是很厲害!」 Read more »

考第一名,為了您們的笑容啊!

作者:李佳燕

  「我們完全沒有給他壓力啊!他考試考差了,我們也從來不曾責備過他,更不可能打他。我們告訴他,無論他考幾分,考第幾名,都沒有關係,凡事盡力就好。」

我望著孩子頭頂一大圈,不多瞧幾眼也難的奇異光禿。嚴格說來,那不能以光禿形容,因為那一片與周圍比較之下,明顯稀鬆許多的髮量,並非如推草機推開的平整一片草坪,而是像麻雀烏鴉或蝗蟲胡啃過的一簇簇稻草叢。不想讓孩子覺得尷尬,我只停留了幾秒,便刻意挪移開了眼光。

「但是,月考一到,他便一面讀書一面抓頭髮,讀一個晚上的書,拔得滿地都是頭髮。考試成績公布出來,只要名次退步了,他更是邊哭邊拔頭髮。我們一再勸他,沒有關係,下次更加努力用功,把名次掙回來就好了啊!可是,他根本聽不進去…」
考試中
看得出來,明明是青春煥發的十二、三歲英挺俊少年,卻因為計較於學業成績,而外貌走樣,父母有說不出來的心疼,苦口婆心道盡各種說詞,卻仍然難挽孩子為了紓壓,像抓到安撫奶嘴般地隨手往頭頂一抓的反射。

「如果他考了全班第一名,你們會不會給他什麼獎勵?」
「那是一定會的,鼓勵他要維持下去啊!他很重視榮譽,也是值得嘉許的。」
「所以,你們還是希望他努力考第一名?」
「是啊!這是很自然的吧!大家不都是這樣嗎?」 Read more »

寫在新書 ”親愛的大人” 出版前

李佳燕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一位家庭醫師,為什麼特別關注過動兒?」這必須感謝我的兒子,他教我看待孩子要接近孩子的想像。

我們為兒子選擇了一個快樂似天堂的幼兒園。沒有寫字,沒有背書,更沒有功課,只有在綠草坪上奔跑玩遊戲,在教室角落演戲捏黏土。上了小學之後,卻遇到始料未及的挫折,兒子坐在老師必須特別關照的特別座。在兒子每天一貫「我不要上學!我為什麼要上學?」的質問聲中,我得以有機會重新審視教育現場對孩子的影響,當然包括負面的傷害;也開始質疑校園傳之已久加諸在孩子身上的種種規範與評價,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親愛的大人然後,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帶來我的診間。他們有的是我從出生就認識的孩子,卻在上小學之後,被老師標籤為過動兒,要求父母帶去醫院做鑑定,因為我是他們的家庭醫師,便希望先聽聽我的意見;也有熟識的朋友寫信給我,細數孩子從老師要求帶去看醫生,到看病診斷給藥的過程,讓朋友覺得既驚訝又荒謬的點點滴滴。我倏然想起,當年若非我和先生都是醫生,兒子是否也有可能遭逢同樣的命運? Read more »

ADHD 臨床現場的分裂與對話:以ICF為參照的反思

作者:東華大學 翁士恒

這篇文章中,我們來談ADHD這個這個「疾病」被理解與使用的方式與其在醫療與生活世界間可以開展的角度。在醫療空間中,「疾病」需要被精確的確診但是在生活空間中,「疾病」可能帶來偏見與歧視。在醫療空間中,「復原」指的就是病症的消解,但在生活空間之中,「復原」指的是怎麼活的更好。因此,怎麼讓疾病的理解可以有更多人文脈絡,有著如余德慧所追尋之柔適照護的質地(李維倫,2015),本文引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這個國際通用的標示系統對於疾病的思考,希望讓「對話」可以再度交集。

前言與反思:用藥,錯了嗎?臨床現場的分裂

過動與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的用藥爭議是最近在台灣兒童心理臨床現場的熱門話題,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與質疑DSM診斷系統之書籍的中譯版也相繼問世,對於這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之流行有諸多質疑。而由立法委員針對過動兒用藥所提出的質詢、與由某非營利組織所提出的省思論點,被一些兒科精神醫學專業人員認為是反精神醫學的運動以及山達基宗教的組織活動,讓注意力與注意力不足症候群兒童的用藥爭議蒙上一層模糊的紗罩,臨床現場的對話也變得困難。因為對於用藥與精神醫學權力位置的批判,一些教育現場實踐者與人文心理學家的行動與書寫受到了一些精神科醫師的強烈質疑[1]

臨床專業的對話總是好事,尤其是對於受苦的一群孩子與家長,但專業間走向歧見與對立,傷害最大的也會是家長與孩子。一方面對於醫療專業來說,針對疾病而用藥改善是核心的專業信念;另外一方面,對於非醫療專業,執著於用藥所忽略的家庭教育與社會缺失危及兒童的自主權與主體性,需要被嚴厲審視。這兩方,是否能從對立走向對話,是這篇文章所殷切盼望形成的方向。

ADHD的孩子該不該用藥?是不是用錯藥?是不是在不該用藥的時候用藥?在我自己身為兒科臨床心理師的經驗中,的確常常有著有如分裂的自我面質。尤其當身處不同的地理空間設定,常存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理解途徑。在醫院中,我可能進行完一個ADHD的神經心理衡鑑評估,確認了在家庭與學校至少兩個社會情境以上的顯著過動與專注症狀,開始與家長及教師討論用藥的時間與後續行為的處理。而在另外一個面對身體暴力與侵害的社福機構中,我看著孩子飽受欺凌暴力的歷史,理解他在學校暴力的緣由,而他的醫師從不願知道孩子的受暴史,僅專心調整著藥物與爆衝的行為影響,因為理解孩子,我強烈質疑著如此重大劑量藥物對他的使用是否合適。在不同的兩個臨床現場,藥物開啟了兩個性質迥異的照顧時空,有著近乎分裂的兩種臨床敘事。這幽靈,也一直在用藥爭議的空間中遊盪。

如何讓精神專業說服質疑者其用藥考量了孩子的個人特質與生存困境?如何和其他專業合作形成用藥所預期形成的幫助與效用?這是在步出醫療空間時最直接面對的困境。

這篇文章中,我們來談ADHD這個這個「疾病」被理解與使用的方式與其在醫療與生活世界間可以開展的角度。在醫療空間中,「疾病」需要被精確的確診但是在生活空間中,「疾病」可能帶來偏見與歧視。在醫療空間中,「復原」指的就是病症的消解,但在生活空間之中,「復原」指的是怎麼活的更好。因此,怎麼讓疾病的理解可以有更多人文脈絡,有著如余德慧所追尋之柔適照護的質地(李維倫,2015),本文引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這個國際通用的標示系統對於疾病的思考,希望讓「對話」可以再度交集。

ADHD的症狀之外,有著更以生活為底蘊的存在脈絡

ADHD 的症狀之外,有著更以生活為底蘊的存在脈絡

疾病的另一種視野,從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談起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 Recent E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