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我所知道的孩子-李佳燕醫師專欄

小孩吶喊,因為大人聽不見!

李佳燕(全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4期)

自從開始像花婆婆般全台灣四處撒種談孩子之後,每天下班,打開臉書,訊息欄一定會出現好幾封焦慮的父母親來信。打開信,每封都充滿了急切的焦慮,書寫著孩子各種像注意力不足、過動或是情緒不穩的行為,在學校各式脫軌的表現,以及親戚、老師、甚至其他家長們,各樣不滿、擔憂的表達。有的深怕文字敘述的強度不夠,還拍了孩子聯絡簿的照片傳上來,密密麻麻的,都是老師在說孩子有多糟糕;也有些附上錄影,打開來,馬上傳來孩子哭鬧不休的刺耳聲音。

我會先試圖在網路上問看看是什麼狀況,因為有不少情形,只是大人焦慮過度。例如:三歲小孩整天跑來跑去、小孩會玩小雞雞、小孩上課偷玩手機…,這些屬於人類正常的行為,卻被冠以「大人規範小孩,小孩必得要遵守,沒遵守就是有生病嫌疑」來解讀。

很多時候,臉書訊息來來往往幾回,父母親焦慮地說出小寶貝今天在學校惹的禍,我只需以旁觀者的立場,揣測孩子並無惡意的「壞行為」背後可能的因素,幫孩子向父母親解釋,請父母親以孩子的角度重新思考之後,用理解孩子的態度再度與孩子互動。而孩子被同理後,往往會卸下負面情緒善意回應。但是有些時候,這樣的回應,解決得了一時的擔憂與憤怒,在面對更巨大的「災難」時,父母親往往會整個大崩盤,堅持一定要找我談談。

特別記得一位焦慮的母親,她來信寫著:

李醫師:您好!

我的女兒小晴常常發脾氣,大吼大叫,現在剛讀小學一年級。大班時曾帶她到醫學中心看過兒童心智科,醫生判斷是輕度情緒障礙。心理師做測驗,判斷她智能正常,但是有注意力的問題。
她甚至可以在街上大鬧大吼兩小時,我軟硬兼施,通通不吃。老師介紹一家兒童心智科診所,醫師診治完,建議做自費心理治療。但是,做了幾個月,似乎沒有什麼用,反而,小晴很討厭那位心理師。
在走投無路絕望之際,同學介紹了醫師您。小晴目前找不到安親班願意收她,因為她會大吼大叫,完全失控,老師對她束手無策,安親班嚇到婉拒我們再去…我希望有人可以教導我該怎麼引導小晴?請妳幫助我。

吶喊的人

Read more »

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

李佳燕(原文刊登於五月十九日聯合報家庭版)

「你的孩子讀哪一家幼兒園?他們有沒有教英語?教注音符號?有沒有學寫國字?有沒有背九九乘法表?有沒有….」;

 

「你孩子有上英語補習班嗎?有沒有學鋼琴?有沒有上讀經班?有沒有學第二種外國語文?有沒有…」

這是一個大人驚恐不安的時代,也是一個把小孩填鴨到極限的時代。

大人對未來惶惑不知所措,眼看競爭越來越激烈,機會越來越少,便以為越早讓孩子全身裝備,配備齊全,就是通過競爭,打倒群倫,爬到高峰的康莊大道。

於是,我們看到幼兒園的孩子,應該是愛玩愛跳愛叫愛笑的年紀,已經開始被要求乖乖坐好,聽老師講課,不可以起來走動。就算是外國老師說著全美語,孩子聽著蠻夷嚼舌難為聽,一樣要求安靜坐好。

有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四歲,讀中班,作息是:起床,上學,放學,放學後上英語補習班、鋼琴課或心算課,然後回家,開始寫幼兒園的作業。作業內容有數學、國語和英文,有時會再加上畫圖的作業,往往必須熬到十點才能睡覺;如果遇到週末或假日,家庭作業會更多,經常要寫一整天,我著實心疼到扭成麻花了!

顛倒

四歲的孩子啊!四歲孩子的手是要練習自己吃飯,自己穿鞋穿襪子;是要拿著大大的畫筆,把整面牆塗上各種繽紛的色彩;是要到土堆裡挖掘蚯蚓,是要抱起小白兔餵牠吃胡蘿蔔;四歲孩子的腦袋裡,會想著為什麼小鳥會飛,小狗卻不會?下雨天後地上一堆小水窪,後來跑到哪裡去了?今天幼兒園不知道會吃什麼好吃的點心?為什麼那個綁馬尾的小女生可以盪鞦韆盪那麼高?

四歲的孩子,如果上午七點要起床,應該晚上八點就要上床睡覺了,因為他像是正要長高的小幼苗,需要大量的營養和睡眠。四歲的孩子不應該屁股坐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四十分鐘不會動,他應該會像隻毛毛蟲般,想要扭動前進,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父母會說他們並非故意殘害幼苗,這麼做是為了孩子好: 「我們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小時候累一點沒關係,長大才不會受挫折,我們寧可孩子先苦後甘,也不要他們先甘後苦。」講這些話的父母,是如何去思考童年?童年如何論輸贏?比別人早學會寫國字,也同時失去徜徉野外的機會,究竟是輸還是贏?人生不是跑百米,甚至也不是跑馬拉松,他可以是怡然散步。先苦不一定後甘,就怕苦了童年,以後也沒有再甘的時候了。

猶記兒時

李佳燕 (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3期)

應該要來從源頭說起了。我是一位家庭醫師,只是一位家庭醫師,為什麼會對孩子的世界著迷?為什麼只要跟孩子混在一塊兒,就會讓我渾身上下充滿裡裡外外能呼吸自如地自在感與幸福感?

有一天下午,一位母親帶著小二的孩子來找我,我們談了一個小時之後,孩子突然湊到母親的耳朵邊咬舌根,母親聽了,臉上的表情,從納悶到像太陽公公出來了般整個亮起來地笑開了。我看著他們母子的互動,臉上打了個問號,母親說:「孩子說:我覺得李醫師很瞭解我。」

我從這些孩子身上,開始回想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也慢慢瞭解,我如果真的瞭解孩子,那是因為,有一個孩子,一個困頓的孩子,還住在我心裡。

Child-Messy-8207

據我媽口述,從小我就是拖鞋永遠穿反地整天坐在亭仔腳發呆或傻笑,爸媽認定我可能是品管不佳,出了一點小故障的產品。我家兄弟姊妹只要是年尾出生的,通通透過關係提早入學,唯獨我,父母認定我智商有些狀況,不敢讓我早讀,深恐會吊車尾。 Read more »

孩子,只怪我的臂膀不夠長

作者:李佳燕 (原文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2期)

人間事,從來就無法全盤如願。這一路陪伴被懷疑是過動兒的孩子,並非皆大歡喜,全部都像童話般,有個圓滿的結局。我心裡一直藏著一個孩子-小義。

約四、五年前,我收到一位陌生母親的求助信,他們住在新竹,字裡行間,都是淚:

「這封信我打得斷斷續續,期間哭了很多次。昨天,整個人無法入睡,一直想著孩子的點點滴滴,他是很有創意跟聰慧的孩子, 真的需要伯樂的慧眼。開學一個月來,我發現他已經慢慢的對一切提不起勁,甚至悲觀,我真的不知如何幫他!只能傾聽引導規勸,我也進修上了父母效能課,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學習怎麼當個特殊小孩的媽媽。但是自己的心情過分壓抑,昨天終於潰堤。
玩水或是經過電風扇時,停下來拉起衣服吹一下,都沒人做過嗎?其他人做不是錯,我的孩子做,就是行為乖張、衝動控制失調?老師說我的孩子會打人、會罵人,但她沒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起因,直覺就說是我的孩子過動(衝動)作遂!
我很後悔入學前,先跟老師說孩子的狀況。這根本是害了孩子!讓他被貼標籤,讓他失去很多替自己辯解的機會!」

拉距小義的母親希望我介紹一位可信任的兒童心智科醫師,我便推薦了一位熟識的精神科醫師介紹的醫師。兩週後,我又收到她的信:

「週 五看完醫生,我一直處在震驚的狀態下,直到現在。第一次看診,面談約30分鐘,孩子10分鐘,我跟爸爸約20分鐘。問了些學校生活狀況,我不外乎說些孩子 在校狀況與我們的擔心,然後,他就開藥了!我問他:沒有其他辦法嗎?他說對於衝動控制,只能開藥,沒有其他辦法。說真的,我很難過!我不是為藥而去的啊! 我當場,心涼了半截。我拿這一袋利他能回家,就把它供在櫥櫃裡了。我提了一些問題,比如藥的副作用,或是我需要記錄他吃藥後的狀況嗎?他說:『藥的副作用 不大,且是因人而異,紀錄表格,沒有,家長自己注意就好。』然後,他就跟我說:只能再問一個問題了喔 !我五點的病人到了!」

讀了這封信,當下,真是難過得五味雜陳,唯一致歉的方法是回信給她:「這週六,我去新竹看你們。」於是,我家突然有了一個新竹旅遊的行程。

那是一個讓我懷念至今,令我動容的會面。我們在麥當勞邊聊邊玩了三個小時。回到家,我便立即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母親。

給小義媽咪的信: Read more »

策展人李佳燕談大大親子影展

李佳燕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成立已數年,當初是看到台灣教育現場,雖然經過教改,卻不見活潑開放自由的學風,在台灣萌芽,反而,看到填鴨式的教育,往更幼齡的孩子塞,幼兒園就開始背誦九九乘法表,英文單字,書寫國字…..;身體的規訓,也並未隨著民主社會的步伐前進,反而依舊保守,過去的呆板規範,延續至今。

 

尤其少子化之後,家裡往往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全家大人的眼光,就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監看,孩子像木偶般,隨大人操作;學校班級的學生數,也不若往日繁多,老師可以盯著每個孩子的舉動、眼神,即刻糾正。甚至應家長的要求,每天向家長報告孩子在學校的好壞行為與表現。

我們看著孩子,每天坐在教室的時間越來越長,被要求像植物般成長,不可亂動,聽從指令,靜默無聲,是大人的最愛。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孩子放學的步伐沉重,從這間教室關進另一間教室,孩子的身軀沒有年幼的自在,沒有青春的飛揚。我們像在製造罐頭一樣,教養教育著孩子,全心全意種著一株株小孩樹,期盼他考高分進名校。

無法按照這些規範或期待成長的孩子,愛反抗頂撞的孩子,總是在編織故事做夢的孩子,成績落後的孩子,這些孩子除了一再被貶抑,被處罰之外,更有可能被大人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而被推進醫療場域改造。我們看著,眉頭越鎖越緊,心越揪越痛,再也無法忍受。於是,我們集結,大聲呼籲:孩子不是生來考試考高分,安靜坐好不要動的!請正視孩子本就應該擁有最自然的兒童性,應該有適合孩子跑跳玩樂的生長環境,應該因為人人不同,而有不同的對待與教育方式,孩子,是有兒童人權的!

除了辦講座,我們更與關心教育的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合作,辦了這場「大大親子影展」。這是給大人看的兒童影展,希望透過這些影片,能敲醒大人,從混沌中走出來,擦亮雙眼,好好重新思考:什麼是孩子?你希望孩子過什麼樣的童年?現在這樣養小孩,會製造什麼樣的親子關係?當孩子叛逆時,是發生了什麼事?重新思考,我們養育孩子的初衷。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可是,我們好像忘記了什麼是孩子,「大大親子影展」希望能帶你想起,你曾經也有過的孩提生活。

◆2016大大親子影展 (活動粉絲頁:請多多邀請親朋好友按讚與持續參與支持)

◆2016大大親子影展影展預告

我不過動,我愛跳舞

作者:李佳燕(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1期)

每談到各種可能被誤以為是過動兒的情況時,我一定會舉「吉莉安.林恩」的例子。

第一次讀到她的童年故事是從肯.羅賓森所寫的「讓天賦自由」這本書。後來,網路也有肯.羅賓森本人述說這段故事的影片。這幾年更常看到的是,郝廣才先生在「改變世界的密碼」裡說吉莉安的故事,他的名言「老鷹不能養在雞籠裡」、「老鷹的翅膀是用來飛的,雞的翅膀是用來烤的」,形容吉莉安本就是該翱翔於天空的老鷹。(可是,難道一般的孩子都適合被養在雞籠裡嗎?)

1926年出生的吉莉安.林恩,八歲時,在學校的狀況奇糟無比,所有我們今日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在學校會有的問題,她無一倖免。作業遲交、筆跡亂七八糟、考試成績很差、上課動來動去、發出噪音,干擾同學…..。老師實在受夠了,要求家長帶她去看心理醫師。

這樣的過程,我相信對家有過動兒的父母而言,熟悉無比,一點都不陌生。不過,接著發生的事,絕對讓台灣的過動兒家長羨慕到揪眉目搥心肝。

children

吉莉安.林恩的母親帶她去看心理醫師。心理醫師要她先静坐在一旁,這伶俐的小女孩,怕自己「本性畢露」,還刻意把雙手壓在大腿下呢!醫師雖然是和母親談,雙眼卻一直在觀察她。接著,醫師告訴吉莉安,他和母親先出去私下談一些話,請她再待在房裡一下子就好,醫師同時轉身打開了收音機,放了音樂。等醫師和母親離開房間後,醫師請母親看看吉莉安在做什麼?不出醫師所料,吉莉安隨著音樂,舞出曼妙的身段,臉上更是閃耀著亮光。醫師告訴母親:「你的孩子沒有病,她只是無法安坐在教室裡學習,跳舞是她的天份,帶她去上舞蹈課吧!」 Read more »

為了過動兒,掬淚不斷

作者:李佳燕(全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0期)

   而我,又載負得了多少母親的淚水?

滿六年了,六年前因為一則安親班老師擅自拿利他能餵食學生的新聞,在媒體鬧得沸沸揚揚的,我因此寫了一篇談利他能濫用的投書,當時人還在人本,現在已經在天堂的丸子讀了,便打電話給我:「來人本跟父母談談吧!」就這樣展開我在人本講一堂接一堂「另類角度看過動兒」的「掬淚人生」。

從診間遇到的孩子,講到親朋好友和自己的孩子;從被父母帶去看病的,被老師叫去吃藥的,被親友軟硬兼施逼去就診的故事,講到一樁樁戴上過動兒辨識帽之後的孩子,遇到的歧視與欺凌。我站在眾人之前,眾人卻只能看到他人的背影,我因此得以目睹每張面容的變化。每一個孩子,激起了多少大人的共鳴,每一則故事,觸動了多少父母的痛楚,每一段話,掀起了多少深藏內心不敢碰觸的傷口。

悲傷

我得承認,我是一位經常站在台上演講的醫生,但是,第一次講過動兒時,面對一張張或飲泣或扭曲爬滿淚水的臉,我著實震撼到了!是多麼無助的不捨啊!是如何無處可訴的委屈啊!讓他們像已漂流在茫茫大海中許久,終於抓到一葉扁舟,得以在這樣的一堂課中,得到發洩,獲得安置。而每堂課說完,總會有母親溢滿了淚與我緊緊擁抱,泣訴她孩子的故事。我從人本教室回家的路途上,行囊變得好沉重,裡頭裝滿了孩子的故事和母親流不盡的淚水。

而在如許多的母親中,兩年前,我遇到一張難以忘懷幾近嚎哭的臉龐。 Read more »

遇見心中的小星星

                                  李佳燕醫師(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19期)

五歲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模樣呢?我依稀記得讀幼稚園時,搶著盪鞦韆,推擠著溜滑梯,小點心推出來時剎那的雀躍;回家和鄰居小孩玩跳格子,畫美麗的公主,跳橡皮筋連起來的跳繩…,除了玩樂,還是玩樂。

最近讀到兒童文學家幸佳慧所翻譯的一段話:「我三歲,我不是被人造來坐直、擺好手、輪流、有耐心、排好隊、保持安靜的,我需要動,我需要新奇,我需要冒險,我需要用我全部的身體去參與,讓我玩!相信我,我是在學習!」使我想起了一位幼兒園的孩子。

六歲的孩子,由母親帶著前來,在幼兒園剛讀大班時,已經被老師要求帶去看兒童心智科醫師,被診斷為過動症,也服了一年多的藥。

我的驚嚇,無法形容,究竟大人想像的五歲孩子,應該被馴服成如何聽話懂事開竅的準大人樣,才是正常?

母親開始滔滔敘述老師擔心孩子有問題的原因,說孩子讀中班,就已經狀況連連:「老師在講解勞作如何操作時,別人家的孩子都乖乖坐著聽老師講解,只有我們家涵涵,聽沒幾分鐘,會全身長蟲似地動個不停,後來乾脆站起來走來走去」。我問涵涵:「妳喜歡做勞作嗎?」她輕快的回答:「喜歡啊!」我望向母親,母親點頭同意說:「她很喜歡動手做東西,也做得不錯喔!」我大概傻愣了幾秒鐘,聽老師講解的目的,不就是要學會如何做嗎?孩子會做,也愛動手做,學習勞作的目的,已經達成了,此時,乖乖安靜地聽老師講解的意義何在?

母親立即回答:「老師說如果十個小孩中,有九個可以乖乖坐好聽老師講解,只有我們家涵涵坐不住,當然是她有問題啊!更何況,孩子在中班,就要練習安靜坐著聽老師說話,否則到了小學,會適應不良!」

我笑了,無奈至極的苦笑:「我們的幼兒園很錯亂,可能早上還唸『你很特別』的繪本書給孩子聽,下午卻對孩子說:『你很特別,所以你有問題!』。如果小朋友都能乖乖靜坐不會動的聽老師講話講這麼久,我要說,不是妳的孩子有問題,是那多數能乖乖坐著的四歲小孩有問題!」

沒有光害,就能閃耀奪目

沒有光害,就能閃耀奪目

 

後來,升到大班,幼兒園的重量級課業學習開始上場,母親說孩子的學習狀況不佳:「例如,寫阿拉伯數字『3』,她會寫成倒過來的耳朵….。」

Read more »

孩子,我怎麼可能忘了你?

李佳燕 (全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18期)

當我在診間看診時,常會聽到在外候診的孩子,像小雲雀般的清脆說話聲和鈴鐺似的嘻笑(沒錯!我就是會分心的人!可是,有哪些人會聽不到這些小精靈的樂音呢?)。那天,一個聲調活靈活現的小小說書人,深深吸引了我。

輪到小說書人進來看診了,媽媽說是順應老師的要求,帶孩子來看病。因為小一的說書人,上課進教室,不會乖乖走進教室,而是滑壘進教室,滑進教室後,順便把掃把畚箕撞倒一地;上課時,經常與鄰座同學聊天;下課走出教室,則是兩手撐在走道兩側的同學書桌上, 一路撐出教室,搞到老師整天聽同學來告狀。

我問孩子最喜歡什麼?孩子雙眼立刻閃亮發光:「恐龍!我最喜歡恐龍!」我化身為初階恐龍迷,請資深恐龍迷介紹恐龍,讓我增廣見聞。


Orin Zebest / VisualHunt.com / CC BY

恐龍老師一上課,嘩啦啦就是半個鐘頭,突然,話聲驟止,孩子飛快地起身,衝出診間,我愣在一旁,怎會不告而別?約五分鐘,孩子又進來了,嘆了一口氣說: 「我覺得妳很難教,都教不會,想說前面有一些故事書,不知道有沒有講恐龍的,如果有,就很方便了,我可以拿進來,讓妳看圖畫,妳就會懂了。」 Read more »

開學了–迎接「過動兒潮」

作者:李佳燕(原稿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17期)

我是一位執業已近三十年的家庭醫師,每天面對男女老少,高血壓、糖尿病、痛風、感冒、氣喘、腹瀉、失眠、焦慮、憂鬱..….,「過動兒」對我而言,本來只是我受訓為全方位的家庭醫師,執行家庭醫業裡形形色色的疾病群之一而已,從來沒有想過會為它髮白眼花,甚至幾近生死相隨。

直到近幾年,每逢九月、十月,放完暑假剛開學時,診間開始出現「過動兒潮」,經常上演這樣的場景:帶孩子來看感冒的父母,雙眉緊鎖,擔憂寫在臉上,語氣略帶猶疑地問我:「李醫師,我的孩子是你從小看到大的,你最了解他了,我順便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他是過動兒嗎?老師要我帶孩子去兒童精神科看診,說他可能是過動兒,因為他上課很愛講話,不然就是放空,每天聯絡簿上,老師都寫了一堆紅字,什麼作業沒交,上課隨便站起來走動,要喊三次,才會把聯絡簿拿出來抄…..。可是,他在幼兒園時,老師從來沒有抱怨什麼啊….」。

大人、小孩與世界

photo by Duncan Bay (https://unsplash.com/djtbay)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 Recent E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