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活動紀錄

聽到南國的聲音~記錄屏東論壇

2013,8月3日屏東場:

這是我的好友周芬姿老師找幼保工會協助的場,因為主辦單位是幼保工會,所以來的學員多是幼保人員,還有特教老師。家長較少。

這次嘗試佳燕先講,再放影片,看大家看影片後的感想會不會不一樣。但是因為佳燕一講一發不可收拾,講了一小時四十分鐘,所以腦海奇航挪到中午吃飯後放映。佳慧宿醉而來,卻更添隨性。先講了精彩的長襪皮皮,我怎麼覺得我自己看書時,都沒有聽佳慧講,那麼好看!?會說故事,就是能讓故事鮮活跳出來~~

中午放完腦海奇航,佳燕問:”喜歡這影片的請舉手?”幾乎全部舉手!問:”不喜歡的請舉手!”沒有人!我跟佳慧說:”顯然我們剛剛講的,沒有發揮影響力!!!”我說:”我看了這影片,卻是難過的…”佳慧在旁說:”我是生氣的!”

Read more »

革命、同志、努力啊!

2013年6月15日中山大學論壇紀(一)

  1. 第一次有教育局官員(主秘)親臨,並表示支持與關注到此議題
  2.  “腦海奇航”不同的人看,看到不同的點,雖然一樣是覺得這片實在是”老少不宜”。
  3. 大姐世慶任教26年,曾任國中特教班(聽障)老師,班導師,輔導老師,輔導主任,教務主任,高中輔導老師。退休後,專門在教父母如何當父母。她的分享,充滿親臨現場的經驗。一句代孩子說出口的話:”妳去把大人搞好,我就會過得好!”
  4. 腦海奇航的故事發生在星期幾?星期五!星期五本就是一週辛苦上課中,最放鬆開心的一天了!為什麼大人無法感受孩子的開心?
  5. 李行好乖,為什麼這麼乖?是怎麼教來的?他可以不乖嗎?他如果不乖會怎樣?如果小孩都像李行這樣,就不必生這麼多小孩,這種小孩只需要生一個,因為大家都一個樣!這種社會很快會被淘汰,因為缺乏多樣性!李行為什麼喜歡跟郭棟在一起?因為跟郭棟在一起,隨時都會有好玩的新奇的事情發生,這是李行自己所欠缺卻渴望的!李行為了要乖,會失去什麼?失去創造力,失去….
  6. 郭棟為什麼喜歡李行這樣的朋友?因為李行會傾聽他,會接納他,會鼓勵他。這些都是他的老師和他的媽媽做不到的!郭棟的好動,失去了什麼?失去了好分數,失去了大人的讚美….
  7. 當郭棟說”討厭!只會說人家!”時,他在說什麼?(妳還不是一樣!)當媽媽生氣地說”等李行回去,我們再談一談?”時,真的是談一談嗎?談什麼?還是只是大人一直罵小孩罷了!
  8. 當李行說:”郭棟!這不就是你的煩惱?!”時,真的是郭棟的煩惱嗎?還是大人的煩惱?

Read more »

寫615論壇後的激動

為什麼我遲遲未提筆寫615論壇後的激動?

有一言難盡,想等待消化,卻只是鬱塞越多至無法下手的難言。

結束6月15日在中山大學的”拒絕孩子變罐頭,還給孩子做自己”論壇。這回是策畫論壇數個月來,革命團隊來得最齊全的一回~~其精采,已非言語可形容。首度有教育局正視此議題,派人全程聆聽,聽完一位官說:震撼太大!一位老師有終於找到夥伴,不會再被其他同儕譏笑不專業的自信。

李世慶無可匹敵的經歷-特教老師,班導師,輔導老師,輔導主任,教務主任-說出孩子對她說的話:“妳去把大人搞好,我就會過得好!”

蕭蘋這回說來更通俗易懂,從台灣媒體如何報導過動兒,到美國的媒體。美國精神科醫界對過動兒過度診斷過度用藥,已提出許多憂慮,反省與懺悔,但是台灣只見醫師掌控最大的發言權與決定權,再來是老師,而後是家長,孩子的聲音是被消音的。

李佳燕仍要強調:以美式的只依”症頭”,來診斷是不是過動,完全不看行為背後的形塑因素,這樣來診斷孩子是過動,是要吃藥,是無法讓人接受的!大人們拿出良心來捫心自問,誰沒有那些症頭?!而定義孩子是過動,是要服藥,其目的又是什麼?讓孩子乖乖服從大人的指令與規範?!而大人的規範與指令,有多少是有道理與非如此不可的?

Read more »

重新檢視醫療定義下的過動兒身影

整理◎胡詠晴 別讓孩子變罐頭—「理解與欣賞過動兒」研討會報導
(人本教育札記7月號-2013-第289期-22819)

在「腦海奇航」裡,你看到了什麼?

台北與高雄兩場研討會,都以影片【腦海奇航】做為開場,它是桃園早療醫院所製作的動畫,片中的兩個孩子,一個叫郭棟、一個叫李行。郭棟在課堂上總是動來動去、一刻不得閒,甚至被老師叫去罰站時,仍與同學竊竊私語、並被窗外的飛機吸引,忘我的在教室走來走去。相對的,李行就是個循規蹈矩、謹慎有禮的孩子。

放學後,郭棟邀請李行到家裡玩,因為郭棟受到好奇心驅使,按下神秘的按鈕,兩人便進入奇幻的「腦海奇航」,奇航旅程中出現一位機器人,負責解說人類的大腦的構造與功能,同時也說明過動的症狀及發生的原因…

看完影片後,傳家診所家醫科李佳燕醫師問全場聽眾:「你們看完影片之後的感覺是什麼?喜歡嗎?」接著她說:「看完之後,我很難過…首先,從角色的命名│郭棟(過動)、李行(你行),就讓人感到不安了,要讓人理解過動兒的第一步,為什麼是從貼標籤開始?」

李佳燕醫師針對影片內容拋出許多觀點,讓在場所有人有機會重新反省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像是:郭棟在前一分鐘被老師叫去罰站,下一分鐘就能很快忘記苦痛、轉換情緒,並興致盎然的找同伴討論放學後要去哪裡玩,這表示他很勇敢,也比較不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卡住。

還有,當機器人告訴他們,再過一分鐘就會永遠被留在黑暗世界裡,郭棟不甘於被威脅,仍然充滿好奇心的繼續探索腦海世界,相較之下,李行的瞻前顧後、守規矩和不敢犯錯,確實是一個讓大人輕鬆的小孩,但如果沒有郭棟啟動開關,又如何會有這趟冒險之旅呢?

影片中,教室裡的氛圍也讓人覺得不太對勁,除了郭棟,其他孩子幾乎面無表情,郭棟的生氣勃勃更彰顯出一種活著的存在感。很多時候,大人無意識的將矛盾投射在孩子身上︱我們既期待孩子果敢、勇於表達、有好奇心,但在教育現場裡卻教導孩子服從紀律、接受規訓,而不願或無法被規訓的孩子,我們就認為他是有問題的。

李醫師反問現場聽眾:「如果我們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李行,他保守、不敢突破、不敢冒險、缺乏好奇心…李行,這不就是你的煩惱嗎?」這個提問突顯了幾個很值得討論的觀點,也是研討會上反覆被討論的主題│我們看待孩子的角度是什麼?在不同社會文化下,精神科學診斷與檢驗「過動」的標準有何不同?過動是一種病嗎?除了吃藥,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Read more »

拒絕孩子變罐頭論壇第一場台北場的總總

論壇進行內容:

1. 第一堂:”腦海奇航”影片放映及評論

羅醫師私下表明她是鴿派,所以她不會說這片談過動兒的影片有什麼不對,甚至認為這片要拍到如此老少咸宜,是很不簡單的。羅醫師私下跟我們說,她相信在南部有我們說的動不動就開藥的狀況,可是,那是因為南部缺乏資源,所以醫師為了快速幫助病人,解決家長的痛苦,只好先開藥再說了。不明白為何快速幫助家長不是告訴家長你的孩子沒有生病,只是需要跟老師協調她的教育方式或者轉學….,如果有其他情況再來找醫生?羅醫師也同意說這部影片裡所呈現的老師與家長是有些狀況,教養方式不佳,能力不足…..。如果家長與老師能力不足,為何最後只是要孩子去接受治療,就皆大歡喜了!?

特教老師說特殊教育的方式,確實可以改善孩子的狀況,但是因為資源不足,所以只能吃藥。然後揭露在新北市和台北市要申請特殊教育的資源,必須孩子有就醫和服藥的證明。

明慧介紹她的ADHD的寶貝,讓人覺的影片上的郭洞真是一點也不過動!!

我倒是在想,這片真的有正向思考的功能耶~她指出:要像郭洞這樣敢冒險,才有新發現;要像郭洞這樣好奇,才能開發更多學習的機會;過動兒為滿足他的好奇心,是不會也不畏威脅的!!! Read more »

面對過動的孩子,我們可以怎麼做?

整理◎胡詠晴 別讓孩子變罐頭—「理解與欣賞過動兒」研討會報導
(人本教育札記7月號-2013-第289期-22819)

在這兩場研討會中,我們除了邀集各界學者來參與討論之外,也邀請與過動兒密集接觸的第一線父母、老師參與,分享他們實際的互動與對話,期待能開闢另一條理解過動兒的路徑,探尋更靠近與提供支持的可能。

家長可以怎麼做回應孩子真實的需要

高雄市心家長協會理事長柯香君,以一位家長的身份,分享她照料兩個ADD與ADHD的孩子所面對的困境與為難。

她說,當她帶著孩子去找醫生檢查時,僅憑一張檢測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就被確診為過動,孩子吃了兩週的藥,變得很不快樂,也沒有情緒,整天昏昏沉沉,失去生氣,於是她重新思考是否讓孩子繼續服藥,後來與孩子討論決定不吃藥,改用行為治療的方式,所以當孩子有失常、失序的行為,就會被提醒,後來孩子也不開心了。

身為家長,她深知這樣的孩子在體制內很難被接受,心情也很矛盾,她不知道應該讓小孩快樂的生活,還是想方設法在體制裡存活?

心理諮商師黃心怡以個人門診的經驗,給家長的忠告是,父母需要對ADHD有足夠的理解,她以接球和丟球做為比喻,若孩子在學校感覺委屈,家長需要練習接住孩子的球,並回應他內在真實的需要,協助孩子作情緒上的處理和調節,這樣,孩子隔天再去學校面對外面的挑戰時,心理上是充滿安全感的,也比較容易有好的社會適應。

身為有過動傾向孩子的母親,李佳燕醫師說:「我的兒子教會了我很多事。」她的孩子也有過動的症狀,即使沒有吃藥,一樣過得很好,這個大男孩在地板舞的領域發洩他身體裡的動能,找到揮灑自如的空間,如今,他是一個開朗的大學生。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