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文獻與影片

我的孩子有ADHD該不該吃藥?吃藥前,請先思考這些事情

作者:留佩萱

今年三月,台灣新聞報導指出國會出現質疑國內過動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以下簡稱ADHD) 確診與用藥過於草率的問題。目前,台灣社會也有諸多聲音,針對「有ADHD症狀的兒童」在沒有經過詳細評估也沒有機會嘗試其他非藥物治療方式之下就開始服用利他能 (Ritalin)的現象,憂心非但沒充分檢討甚且擴大而不斷提出呼籲。由於利他能這個藥物被美國緝毒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列管的第二級藥物 (Schedule II drug,和古柯鹼、嗎啡同一個等級) ,過度使用的確有造成高度依賴性的疑慮。

在美國,估計每十位小孩就有一位被診斷為ADHD,在台灣,據兒童精神科估計台灣有5至7%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這幾年來,因疑慮看診的人數也不斷攀升。到底ADHD是什麼?小孩出現過動、分心、衝動行為就是ADHD嗎?當醫生說我的小孩要吃藥時,我還能怎麼做?

2016-06-03_21-36-53

Amen Clinic 網站建議非藥物治療法, 圖下說文:「ADHD 已是持續擴大的全國性健康危機了,但儘管它的確診比以前都頻繁,它依舊是當今被錯誤理解與錯誤診療最多的疾病之一。」

Read more »

跳舞,讓一個過動症的11歲男孩擺脫藥物、煥然一新

作者:幸佳慧

音樂劇《歌劇魅影》、《貓》的編舞者吉莉安.琳恩(Gillian Lynne),在1930年代時被視為是有學習障礙的小孩,吉莉安有所謂靜不下來的問題(那時ADHD這名稱還沒發明出來),她的母親帶他去看醫生,但看出吉莉安天賦的醫生,不但沒有從病態觀點看待她,還推她登上世界舞台,成為知名的舞蹈家與編舞者。

我們周遭,像吉莉安這樣有天賦的孩子有多少?而能看見吉莉安這種天賦的醫生又有多少?

李佳燕醫師在演講時,提過她在診間也遇到一個像吉莉安小女孩,她機靈愛玩、愛唱歌,很愛跳也很會跳芭蕾舞,卻被診斷為「過動症+智能不足」,讓她驚訝萬分。

10397105_1459822963.2197

Pierson Feeney

今年三月,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媒體Sunherald獨家報導 一個11歲小男孩皮爾森(Pierson Feeney)的故事,很可能又是另一個即將大放異彩的吉莉安。

Read more »

2016大大親子影展影展預告

給大人看的兒童影展「大大親子影展」,即將在4月8日至5月1日在高雄熱情舉辦。8部­電影、16場放映以及1場論壇,通通免費入場。邀你一起進入孩子的世界。

“傾聽孩子,讓孩子像孩子般地長大。”


2016年在「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及「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共同努力催生下,­舉辦第一屆「大大親子影展」,期待透過影展讓所有人正視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權,接納青春­成長過程中不論是純真、好奇、冒險或是徬徨、無知、不安與叛逆的各種時刻。

希望大人與小孩應在平等位置,都是「大大」,藉此重新思索家庭及學校教育中的大人與小­孩關係,期待能在對等的互動模式下,增進親子、師生的溝通。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可是,我們好像忘記了什麼是孩子,「大大親子影展」希望能帶你想起­,我們曾經有過的孩提生活。

◆2016大大親子影展 (活動粉絲頁:請多多邀請親朋好友按讚與持續參與支持)

◆2016大大親子影展影展預告

是真過動?還是年紀小?台灣研究登國際期刊證明暑假生的孩子承擔ADHD確診用藥的高風險

本文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兒童因入學的年頭年尾之差,「成熟差異」導致較年幼的兒童容易被誤視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病症,這幾年來已有數個國家的學者從臨床觀察與研究提出呼籲。今年二月,台灣台北榮總的醫療團隊在國際知名的《兒科期刊》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發表一篇名為〈台灣兒童因相對年紀差異在過動症的確診與治療之影響〉研究也跟上這塊拼圖,提供了亞洲台灣的相關證據。

2016-03-27_10-41-51

三月中,《紐約時報》健康版一篇名「是真的過動症,或僅僅成熟度不夠?」的報導,大篇幅論及台灣這項數據分析的研究。台北榮總研究團隊從台灣健保局資料,依年紀4歲到17歲、近三十八萬名小孩的數據中,發現八月出生的小孩,成為同年級班上年紀最小的小孩,比起九月生的小孩,更容易被診斷為過動症。也就是說,九月出生的小孩,因為多了一整年的身心發展才入學,因而避免被視為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病症的機會。 Read more »

2016 大大親子影展,即將在高雄啟動

大大親子影展

時間:4/8~5/1
地點:高雄塩旅社、龍華國小及河堤國小學校視聽室、高雄市兒童福利服務中心

活動粉絲頁:大大親子影展 (請多多邀請親朋好友按讚與持續參與支持)

「大大親子影展」,「大大」原意是老大的別稱,兩個「大」也可以代表「大人」「小孩」權利相同。而不是以往大人權利高張,兒童權淪為口號。親子是加強歡迎親子一起來參加,也標示這是個歡迎親子共同參加的影展,企盼透過這個影展,讓關心教育、兒童未來的民眾,能把兒童及少年視為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大人的成就展現「工具」。

Read more »

新研究:孩子過早進入體制學校,反而容易變成「過動兒」

作者:幸佳慧(聯盟成員)

今年十月美國重量級的「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單位發表一篇名為〈時間的贈禮?入學年齡與精神健康〉的報告,研究者發現,幼兒延後上幼兒園的年紀有助他們身心與心智發展的福祉,尤其可顯著降低所謂的「注意力不足」與「過動」問題。

〈時間的贈禮?入學年齡與心智健康〉這項新研究,是由史丹佛大學教育所的湯馬斯.迪教授,和丹麥國家社會研究中心的漢斯.史佛森兩人共同合作的成果,研究對象數包括數萬名兒童。迪教授說:「我們發現,延遲一年上幼兒園的小孩,在他們到11歲時,他們在『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的評量,可減少73%的程度。一年的時間差異,幾乎消除了那年紀會被貼上『不正常』的可能性。」

2015-11-19_18-35-42

圖引用《衛報》

迪與史佛森兩位研究者,不但在幼兒群組發現顯著差異,他們在7歲小孩身上也找到類似結果。他們發現,年頭跟年尾出生的兩組小孩,到了11歲時,在注意力與過動的問題上也有明顯差異。

研究的「注意力與過動」以心理學的「自我控制能力」為評量標準。迪教授在《衛報》發表上的文章談到,「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兒童,自然成為ADHD過動症的高風險群:「我們的研究跟很多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符合,幼兒從遊戲為主的環境,獲得的好處確實遠比規範的環境來的多。研究證據顯示延後上幼兒園,對孩子發展『自我控制能力』有驚人的改善成果。而這些非常具說服力的證據,是提供父母與政策制定者很重要的訊息,人們可選擇讓孩子晚一點進入幼稚園。」

Read more »

急徵紀錄片的主角,需要你的幫忙!

過動兒短片拍完了,我們還在籌畫拍個一小時左右的長片。

我們又遇到一樣的困難…..我們找不到主角!

徵求紀錄片主角

徵求紀錄片主角。照片出處:Blake Danger Bentley

 

有幾個父母與孩子本來願意,可是猶豫再三,會顧忌孩子被貼標籤,還有想到與孩子之間的掙扎拉扯,可能會公開,便又退縮。

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些父母的考量。當親子天下雜誌大篇幅登出我和孩子的照片,寫出孩子兒時種種讓我既頭疼又擔憂的行為時,我也很擔心孩子看到的心情,還有他在學校服務的朋友們也都會看到,我一點也不希望他受傷,因此還寫了一封信給他,告訴他,如果因為這樣的報導,造成他的困擾,我非常抱歉,不過,我希望他知道,我們這樣的現身,讓大家看到,原來兒時功課常沒有交,聯絡簿上一堆紅字,上課時不是在發呆,就是在畫畫,還被罰坐特別座的孩子,可以不必吃藥,一樣長大成為一個很棒的人!如此公開我們的親身經驗,可以減少許多家長的擔憂,帶給他們鼓舞的力量。

結果兒子說我小題大作,這根本對他沒有影響!朋友間的揶揄是難免的,不過兒子一向幽默,以英雄之姿(怎樣,我小時候很酷吧….)來面對。而且兒子還告訴我,因為那篇報導,他服務的學校老師,也開始對本來認為就是要叫去看病吃藥的孩子,有其他想像…"這些行為應該沒有那麼嚴重,看那個替代役男,小時候不也是如此嗎?"

沒有彈性、要求死板的教育現場,被過度診斷、過度用藥的過動症,這麼多年來,傷害了多少孩子的學習心靈與自尊,多少父母為此倉皇失措,自責擔憂!我總是希望,真的希望,當我這十五年來,一再以各種管道,四處呼籲正視這些孩子的處境,也提供我寶貴的時間給許多無助憂心的父母,是不是有一個孩子和他的父母,願意站出來,像<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裡,可愛的皓瀠和她可佩的母親一樣,挺身而出,為全台灣各地同樣情境的孩子,站出來!告訴全台灣的孩子和大人們:不要只會叫我吃藥!給我多元開放的教育教養空間,正眼看到我的優點,我會讓你刮目相看!

我們看著這些孩子的故事,好感動,是不是有人願意站出來,告訴大家你的故事?我們急需你的協助!

邀請您合辦《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講座

讓我們透過這部紀錄片,共同瞭解,對話,思考。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
https://youtu.be/hqYcGRm2Rkw

2015/10/3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 過動兒紀錄片」首映座談

2015/10/3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 過動兒紀錄片」首映座談

封皓瀠,是這片子的主角,今年十八歲。

皓瀠三歲時,就看了一位醫師,什麼測驗量表、訪談老師等等都沒做,醫師就要媽媽餵她吃­利他能。看到孩子吃了藥之後噁心想吐、整個不對勁,媽媽被嚇壞了,便聽從另一位醫師的­建議,先不用藥,上小一再觀察。

小一的皓瀠,聯絡簿每天被老師寫了滿滿抱怨,功課寫不完、和同學爭吵衝撞有的沒的。家­裡上下掙扎許久,媽媽終於讓孩子吃藥了……

小皓瀠無能理解狀況,但她因吃藥能乖乖寫完功課而被大人誇獎、接納,感到有所成就。長­大的她,才漸漸明白她失去的…其實是比寫好功課還要多的,更無法挽回的身心創傷。……

最近開學,我們又聽聞許多家長被老師建議,帶孩子去看醫生吃藥(尤其是小一);當教育­問題被歸為醫療問題,「怎麼教」於是就被「怎麼治療」取代了。當班上有過動兒,學校舉­辦的相關研習,除了提供病症的資訊以外,能否真正提供支援,促成教學方法和班級經營的­改變?

Read more »

寫在〈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首映座談 之前

作者:幸佳慧

大人很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生命」
但他們忘記自己的想像力囚在牢籠裡
沒有想像的滋潤
獨立生命,成了,獨自凋零

分心,不是誰的錯
和別人不一樣,不是一種病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這部片,要說回2013年李佳燕醫師寫給了〈一封難以命名的信〉,在我這轉貼後引起極大迴響。後來,佳燕也寫信給兒童局局長,呼籲關心過動兒藥物濫用的問題。「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同時成立,在台灣各地舉辦好幾場研討座談會,也籌款拍攝紀錄片。第一部短片〈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剛完成。第二部長片仍在拍攝。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在聯盟裡,我專業有限,只能從社會觀察、兒童特質切入,支援研讀國外期刊研究。但就像我引用或翻譯國外相關醫療研究的文獻新聞所獲得的熱烈反應一樣(數篇都獲得數萬、數十萬瀏覽率與大量轉貼),我在研讀過程,也相當訝異國內對這類臨床問題的檢討聲音如此薄弱。深感相關訊息的缺乏,確實影響家長老師的認知與行為。人們對於潛伏在社會校園底層的過動兒,所知的理解與應對方法,因此少了太多可能性與選擇性。

我透過眼耳聽讀窗外世界,已然乍醒。但,佳燕醫師卻是透過她的心,在診間與講場,傾聽那些被判定過動孩子與家長的掙扎心跳。這兩三年,好幾次我讀她臉書紀錄,酸甜振奮挫敗種種,常讀到我一身疙瘩盈淚,我雖常硬著頭皮問她可否讓我轉貼,但她考慮家屬心情,我也猶豫止步。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 Recent Entries »